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作者: 苏轼 〔宋代〕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
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江上春日的美丽景象,万顷的风涛使我无法再记起苏州的往事。雪后的晴天,江上满载着麦子的千车,然而只让我感受到饱满的愁苦。
翠绿的袖子在风中轻轻倚靠,柳絮随风飘荡;醉酒的红唇仿佛像烂樱花一般娇艳。酒杯前,我用手呵护着霜白的胡须。
注释:
- 万顷:形容水面广阔,千顷代表极大的面积。
- 不记苏:不再记得苏州,意指对往事的忘却。
- 千车:形容江上的麦子数量之多。
- 饱我愁无:虽然眼前景色丰盈,但内心却感到无尽的忧愁。
- 翠袖:绿色的袖子,指女子的衣袖。
- 绛唇:红色的嘴唇,形容女子的妆容。
- 镊霜须:呵护白色的胡须,暗指年老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豪放、洒脱著称。苏轼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多次遭贬,形成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值春天。诗人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内心的孤独。词中融合了对往事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诗歌鉴赏: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词,展现了作者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感受到的复杂情绪。开篇以“万顷风涛”引入,描绘出一幅辽阔的江面景象,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但紧接着“但令人饱我愁无”则转入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该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在意象的运用上,翠袖和绛唇的描写则增添了柔美的女性形象,使得全词在悲情中又透出一丝温柔。最后一句“尊前呵手镊霜须”更是将人生的无奈与时间的流逝紧密结合,表现了对老去的无奈与感伤。整首词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顷风涛不记苏”:辽阔的风浪让我忘却了苏州的往事,意味着对过去的遗忘。
- “雪晴江上麦千车”:雪后晴天的江上,麦子满载而来,展现了丰收的景象。
- “但令人饱我愁无”:虽然眼前的景象丰盈,但内心却充满愁苦。
- “翠袖倚风萦柳絮”:翠绿的袖子在风中轻轻倚靠,柳絮飘散,描绘春天的景象。
- “绛唇得酒烂樱珠”:喝酒的女子,红唇如烂樱般娇艳,充满生机与美丽。
- “尊前呵手镊霜须”:在酒杯前呵护着我的白须,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绛唇得酒烂樱珠”,通过比喻表现女子的美丽。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拟人:如“倚风萦柳絮”,使无生命的柳絮似乎有了生命,增添了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在面对美丽自然时,内心却充满忧愁的复杂情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过往的追忆,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涛:象征着人生的风波与变迁。
- 麦:代表着丰收与希望,亦可引申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柳絮:象征柔美与飘逸,带有春天的气息。
- 酒:象征欢愉与放松,但也暗含对逝去时光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苏轼
- D) 陶渊明
-
“万顷风涛不记苏”中的“苏”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苏州
- B) 苏州河
- C) 苏区
- D) 苏联
-
诗中提到的“翠袖”指的是谁的形象?
- A) 男子
- B) 老人
- C) 女人
- D) 孩子
答案:
- C) 苏轼
- A) 苏州
- C) 女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都是苏轼的作品,均表现出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的思考,但《水调歌头》更强调对月亮的抒怀与对亲人的思念,而《浣溪沙》则更多地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参考资料:
- 《苏轼词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