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怀寄江外知己》

时间: 2025-02-04 15:38:38

念子隔江海,浩然时已秋。

蝉鸣关外树,人在水边楼。

发白犹搜句,时清尚旅游。

遥思当永夜,不寐向孤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中感怀寄江外知己 寇准 〔宋代〕

念子隔江海,浩然时已秋。 蝉鸣关外树,人在水边楼。 发白犹搜句,时清尚旅游。 遥思当永夜,不寐向孤舟。

白话文翻译:

我思念你,你我隔着江海,时间已到秋天。 蝉在关外的树上鸣叫,而我独自站在水边的楼上。 即使头发已白,我仍在搜寻诗句,时局清明,我依然在旅游。 在漫长的夜晚,我遥想着你,无法入睡,面对着孤独的小船。

注释:

  • 念子:思念你。
  • 浩然:形容时间的流逝。
  • 关外:指边关之外。
  • 搜句:寻找诗句,指创作诗歌。
  • 时清:时局清明,指社会安定。
  • 永夜:漫长的夜晚。
  • 不寐:无法入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他曾任宰相,以直言敢谏著称。寇准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寇准在秦中(今陕西一带)时,思念远在江外的知己而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在秋天的孤独和寂寞。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知己的思念。诗中“念子隔江海”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思念的对象和距离的遥远。“蝉鸣关外树,人在水边楼”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蝉鸣和孤独的人形成对比,增强了诗中的孤寂感。“发白犹搜句,时清尚旅游”反映了诗人即使年老,依然热爱诗歌和旅游,展现了他的不屈不挠和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两句“遥思当永夜,不寐向孤舟”则深化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表达了在漫长夜晚中无法入睡,只能对着孤舟沉思的情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念子隔江海”:直接表达了对远方知己的思念,江海的阻隔增加了思念的深度。
  • “浩然时已秋”:用“浩然”形容时间的流逝,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岁月的无情。
  • “蝉鸣关外树”:通过蝉鸣这一秋天的典型声音,增强了季节感,同时也映衬了诗人的孤独。
  • “人在水边楼”:描绘了诗人孤独站立在水边楼上的情景,与蝉鸣形成对比。
  • “发白犹搜句”:表达了诗人即使年老,依然热爱诗歌创作,不放弃对美的追求。
  • “时清尚旅游”: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乐观态度,即使在动荡的时代,依然保持旅游的兴趣。
  • “遥思当永夜”:在漫长的夜晚,诗人遥想着远方的朋友,表达了深深的思念。
  • “不寐向孤舟”:诗人无法入睡,只能对着孤舟沉思,加深了诗中的孤独和寂寞。

修辞手法:

  • 比喻:“浩然时已秋”中的“浩然”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蝉鸣关外树”中的蝉鸣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中的季节感。
  • 对仗:“念子隔江海,浩然时已秋”中的“念子”与“浩然”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念和孤独。诗人通过对远方知己的思念,以及在秋天的孤独和寂寞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江海、秋、蝉鸣、关外树、水边楼、发白、搜句、时清、旅游、永夜、孤舟。
  • 详细解释:江海象征着距离和阻隔,秋代表着岁月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蝉鸣和关外树增强了秋天的氛围,水边楼和孤舟则突出了诗人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念子隔江海”中的“念子”指的是什么? A. 思念儿子 B. 思念朋友 C. 思念妻子 D. 思念故乡 答案:B

  2. 诗中“发白犹搜句”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年老但依然热爱诗歌 B. 诗人年老但依然热爱旅游 C. 诗人年老但依然热爱政治 D. 诗人年老但依然热爱战争 答案:A

  3. 诗中“遥思当永夜”中的“永夜”指的是什么? A. 永远的夜晚 B. 漫长的夜晚 C. 短暂的夜晚 D. 明亮的夜晚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寇准的《秦中感怀寄江外知己》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但寇准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孤独和寂寞,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分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寇准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宋代诗人传记》:详细介绍了寇准的生平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