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时间: 2025-01-10 22:14:16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

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作者: 岑参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白话文翻译:

我已四十岁,岁月匆匆流逝,心中不免怜惜自己白发渐生,才刚刚开始做个书生。
秋雨滋润,青苔蔓延到台阶上,梧桐树叶在秋风中落满黄叶,覆盖了井口。
蝉鸣声中,它们也懂得向高树寻求栖息之地,而归来的大雁应该也厌倦了南飞的旅途。
翻阅书卷时,试着透过邻居的墙壁看书,明亮的灯光何必惜惜借给我一点余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蹉跎: 形容时间的流逝,常用来表达对时光的感慨。
  • 自怜: 自己怜惜自己,表达对自己境遇的反思和感慨。
  • : 湿润,滋润的意思。
  • 苔藓: 通常生长在阴湿的地方,象征着秋天的湿润和凋零。
  • : 形容风声,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惊蝉: 指蝉鸣声,激起了对秋天的联想。
  • 览卷: 翻阅书卷,看书的意思。
  • 邻舍壁: 指邻居的墙壁,寓意借光看书。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旅雁”与“高树”均为常见的秋季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变化的思考。大雁南飞与归来,象征着漂泊与归属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字与之,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其诗风豪放,常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夕,正值作者人生四十之际,感叹岁月流逝,结合秋景,表达了对人生、时光、以及读书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读书生活的热爱。开头两句,诗人自述年纪已到四十,白发渐生,内心充满对时光的无奈。随着自然景色的描写,雨水滋润了青苔,秋风飒飒,梧桐树黄叶满地,诗人将身处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结合,创造了一种深沉而又柔和的氛围。

“惊蝉”与“旅雁”的意象,展现了秋天带来的孤独和思考。蝉鸣声中似乎引发了对高树的渴望,旅雁归来时的疲惫表现了对归属感的渴望,暗示着人在生活中经历的种种变迁与困惑。最后两句,诗人用邻家的光来照亮自己的书卷,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使得整首诗在思考与感慨之中透露出一丝温暖的光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年纪蹉跎四十强: 表达对自己已年过四十的无奈与感慨。
  • 自怜头白始为郎: 自我怜惜已经白发而仍未有所成就的心情。
  • 雨滋苔藓侵阶绿: 描绘秋雨滋润,青苔遍布,象征生命的延续。
  • 秋飒梧桐覆井黄: 描写秋风中的梧桐落叶,营造出一种凋零的气氛。
  • 惊蝉也解求高树: 蝉鸣声中,表达对高处的向往。
  • 旅雁还应厌后行: 旅雁归来的疲惫,暗示人生的旅途与归属感。
  • 览卷试穿邻舍壁: 诗人渴望知识,试图透过墙壁看书,显示出对学习的热爱。
  • 明灯何惜借馀光: 明亮的灯光不必吝惜,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分享。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旅雁”、“惊蝉”比喻人生的漂泊与归属。
  • 拟人: 赋予蝉和雁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 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生活的热爱。在秋天的幽静中,诗人用自然的景象映射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着成熟与凋零,传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悟。
  • : 代表生命的脆弱与对高处的向往。
  • : 寄托了对归属感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旅雁”象征什么?
    A. 漂泊与归属
    B. 知识的渴望
    C. 自然的美丽

  2. 诗人对自己年纪的态度是?
    A. 自信
    B. 无奈
    C. 开心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岑参的这首诗更注重个人的思考与感受,而王维则侧重于环境的描绘与情感的寄托。两者都展现了秋天的意境,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全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