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卿,赋得孤岛石(得离字)》

时间: 2025-04-28 23:48:38

一片他山石,巉巉映小池。

绿窠攒剥藓,尖硕坐鸬鹚。

水底看常倒,花边势欲欹。

君心能不转,卿月岂相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片他山石,巉巉映小池。
绿窠攒剥藓,尖硕坐鸬鹚。
水底看常倒,花边势欲欹。
君心能不转,卿月岂相离。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块来自他山的石头,挺拔地映照在小池塘中。
绿苔在石上层层堆积,尖锐的石头上坐着鸬鹚。
水底的倒影似乎是常常颠倒的,水边的花草也仿佛要倾斜。
你的心能不随之转动吗?难道卿卿的月亮就能与我相离?

注释:

字词注释

  • 他山石:指来自其他山的石头,象征遥远的地方。
  • 巉巉:形容岩石高耸险峻的样子。
  • 绿窠:指生长的苔藓,绿意盎然的地方。
  • 鸬鹚:一种水鸟,常在水边栖息。
  • 常倒:水中倒影,常常是颠倒的。
  • 卿月:指心中思念的人,或指月亮,象征远方的情感。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与思念之情,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友情与爱情的细腻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715年-770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今新疆,擅长描绘边疆风光与战争场景,作品情感丰富,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岑参任职边疆期间,时值离别之际,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离别的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他山石”作为引子,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开篇用“巉巉映小池”描绘了一幅幽静的自然画面,石头的高耸与小池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孤独的意境。诗中进一步描写了自然景物,如“绿窠攒剥藓”、“尖硕坐鸬鹚”,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还营造出诗人心中对友人的怀念。

接下来的“水底看常倒,花边势欲欹”,则通过水中的倒影和倾斜的花草,暗示了诗人情感的波动与不安,象征着对友人离去的忧虑与思考。最后一句“君心能不转,卿月岂相离”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不舍,既是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彼此关系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感悟,表达了人际关系中的牵挂与永恒的情感联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片他山石:引入了自然景物,象征着距离和孤独。
  2. 巉巉映小池:形容石头的高耸与静谧的水面形成对比,暗示内心的宁静被思念打破。
  3. 绿窠攒剥藓: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诗人的思绪。
  4. 尖硕坐鸬鹚:鸬鹚的栖息象征着孤独与静谧,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5. 水底看常倒:水中影像的颠倒暗示着诗人情感的复杂与变化。
  6. 花边势欲欹:倾斜的花草象征着不安与困惑,表现了对离别的隐忧。
  7. 君心能不转:直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8. 卿月岂相离:用月亮象征离别的情感,强调了彼此心灵的联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谊比作月亮,暗示其清丽而遥远。
  • 拟人:花草的倾斜、倒影的颠倒,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中的句式整齐,形成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唐代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的无奈,展现了深厚的人际关系和对美好情感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他山石:象征遥远的距离与孤独。
  • 小池: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反思。
  • 绿窠与藓:象征生机与思念的积淀。
  • 鸬鹚:象征孤独与冷清。
  • 水底与花边:象征情感的波动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他山石”象征什么? A. 友谊
    B. 离别
    C. 孤独

  2. “水底看常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平静
    B. 不安
    C. 快乐

  3. “卿月岂相离”中的“卿月”指的是? A. 朋友
    B. 爱人
    C. 自然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岑参的《送李卿》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是表达离别之情的诗作。岑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深切的思念,而王之涣则通过高远的视角表达了志向与分离的豪情。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细腻而深情,后者豪放而壮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