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

时间: 2025-01-26 07:06:42

除却锺山与石城,六朝遗迹问难真。

里名只道新名好,不道新名误後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除却锺山与石城,
六朝遗迹问难真。
里名只道新名好,不道新名误後人。

白话文翻译

除了钟山和石城以外,
六朝的遗迹难以真确地询问。
地方的名称只说新名字好,
却不知道新名字误了后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锺山:位于南京的著名山脉,风景秀丽。
  • 石城:指的是南京的古城墙,代表着历史的遗存。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六个朝代(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在南京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 新名:指的是后人对地方的重新命名。
  • 後人:后来的世代,指后代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锺山”和“石城”均为历史遗迹,代表着南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六朝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诗中批评了后人对地名的随意更改,认为这种更改会影响对历史的理解与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阮亭,江西吉安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游览忠襄坟时,因思古之情而作。诗人对古迹的思考,反映了他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视。在那个时代,许多地方名称被改动,诗人对此表示忧虑,认为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历史的误解与文化的断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与人文精神的深刻反思。在第一句中,作者以“除却”开头,暗示除了钟山与石城,这两处历史文化的代表,其他的六朝遗迹显得难以真切地询问,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模糊与渺小。第二句则继续深化此意,强调六朝遗迹的珍贵和难以寻觅的真实性。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让我们意识到,历史遗迹的保存与理解是多么的重要。

在后两句中,诗人指出人们对于地名的随意更改,虽然新名字听上去更美好,但却可能导致后人对历史的误解。这种对于历史的轻视和对文化传承的忽视,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敬仰,也有对现实的批判。通过对古今变化的敏锐观察,杨万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诗人对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作者首先排除了两个著名的历史遗迹,强调除了它们之外,其他古迹的真实情况难以考察,表现出对历史的关注与思考。
  • 第二句:提到六朝遗迹,强调了这些遗迹的历史价值和难以追溯的特征。
  • 第三、四句:批评了人们对地名的随意更改,指出这种做法不仅消解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误导了后人对历史的理解。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新名好”与“新名误”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语义反差。
  • 比喻:将历史与现实相对比,通过对比引发读者对历史传承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在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传承的呼唤,表达了对于随意更改地名现象的批评,强调对历史真实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锺山:象征着历史的厚重,是文化的载体。
  • 石城:代表着历史的坚固与久远。
  • 六朝遗迹:凝聚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六朝”是指哪个地区的历史?
    A. 南京
    B. 北京
    C. 西安
    D. 杭州

  2. 在诗中,作者对地名的更改持何种态度?
    A. 赞成
    B. 中立
    C. 反对
    D. 不在乎

  3. 诗中提到的“锺山”与“石城”象征着什么?
    A. 现代化
    B. 历史遗迹
    C. 旅游景点
    D. 经济繁荣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关注历史与自然的和谐。
  • 杜甫《春望》:反映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三月三日上忠襄坟》与李白的《庐山谣》均表现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感怀,但杨万里更侧重于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反思,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壮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