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德堂》
时间: 2025-01-11 05:49: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园池气象明,池沼春波平。
东汇有朝势,北源无滞声。
临流好鼓瑟,待月堪浮觥。
濯足思馀绿,洗心思云清。
篆沟合远派,布窦垂高城。
我愿化飞雨,使君将劝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园池景象,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而明亮。东边的水流汇聚,形成了春天的朝气,而北边的水源则流畅如歌。坐在溪边,心情愉悦,仿佛可以弹奏瑟琴,等待明月的到来,畅饮美酒。浸泡双足在水中,思念那多余的绿意,洗净心灵,渴望那云端的清新。篆刻的沟渠连接着远方的水系,布置的洞口垂挂在高高的城墙下。我希望化作飞雨,来劝导你勤奋耕作。
注释
- 园池:指花园和池塘。
- 气象:气氛、景象。
- 朝势:指清晨的气势,生机勃勃。
- 滞声:停滞的声音,形容水流畅。
- 鼓瑟:弹奏瑟,代表音乐的悠扬。
- 浮觥:浮动的酒杯,象征饮酒的情景。
- 濯足:洗足,指浸泡在水中。
- 思馀绿:思念多余的绿意,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洗心:洗净心灵,求得清净。
- 篆沟:刻有篆字的沟渠,象征人文景观。
- 远派:远远流来的水流。
- 布窦:设置的洞口或门口。
- 高城:高高的城墙。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在宋代,田园诗风格盛行,常常体现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垂,宋代诗人,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热爱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常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民众生活逐渐富裕,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耕作的重视。
诗歌鉴赏
《观德堂》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诗的开头便以“园池气象明”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明媚气象,令人心生欢喜。接着,诗人通过“东汇有朝势,北源无滞声”描绘了水流的动态与生机,表现出春天的活力与生动。
在音乐与饮酒的描写中,诗人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特别是“临流好鼓瑟,待月堪浮觥”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而“濯足思馀绿,洗心思云清”的句子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心灵宁静的渴望,表达出一种生活的理想状态。
最后,诗人以“我愿化飞雨,使君将劝耕”结束,展现了他愿化作自然的力量,以劝导他人勤奋耕作,体现出一种对农业和自然的敬重。这既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理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园池气象明: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象征着生机。
- 池沼春波平:水面平静,春天的波光粼粼,暗示着宁静。
- 东汇有朝势:水流汇聚,象征着新生的希望。
- 北源无滞声:北边的水源流畅,表达了顺畅的生活。
- 临流好鼓瑟:在水边弹瑟,表现出与自然的和谐。
- 待月堪浮觥:等待明月,酌酒,享受生活。
- 濯足思馀绿:浸泡双足,思念春天的绿意。
- 洗心思云清:洗净心灵,寻求内心的宁静。
- 篆沟合远派:沟渠连接远方的水流,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联系。
- 布窦垂高城:洞口悬挂在高城,展现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 我愿化飞雨:希望化作飞雨,体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 使君将劝耕:劝导他人勤奋耕作,承担社会责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与人的生活相互映衬,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有对仗工整的句子,如“东汇有朝势,北源无滞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农业与勤劳的尊重。
意象分析
- 园池: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宁静。
- 春波: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新生。
- 瑟:象征着音乐与生活的和谐。
- 月: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理想。
- 绿: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云:象征着心灵的清净与高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东汇有朝势”意指( ) a) 水流平缓
b) 清晨的生机
c) 水流停滞 -
“我愿化飞雨”表达了诗人的( ) a) 对亲人的思念
b) 对大自然的热爱
c) 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
诗中提到的“鼓瑟”象征( ) a) 生活的繁忙
b) 音乐的和谐
c) 对酒的渴望
答案:
- b) 清晨的生机
- b) 对大自然的热爱
- b) 音乐的和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诗词对比:
- 李垂的《观德堂》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李垂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绘,而陶渊明则通过故事传递理想社会的理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李垂研究》
- 《李垂诗集》
以上为《观德堂》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