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山居》

时间: 2025-01-27 03:49:30

澄滨野老醉模糊。

白髭须。

要人扶。

竹外长桥,横转过村墟。

难得主人能爱客,奴白饭,马青刍。

野花历乱树扶疏。

织寒芦。

护龙雏。

溪上人家,一幅晚春图。

复约酒人今日至,隔篱落,笑相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山居
作者: 曾廉 〔清代〕
澄滨野老醉模糊。白髭须。要人扶。
竹外长桥,横转过村墟。
难得主人能爱客,奴白饭,马青刍。
野花历乱树扶疏。织寒芦。护龙雏。
溪上人家,一幅晚春图。
复约酒人今日至,隔篱落,笑相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醉酒的老者,他白色的胡须让人想要扶持他。在竹林外有一座长长的桥,蜿蜒着通往村庄。主人能珍惜客人,给他简单的饭食和青色的草料。野花在树间乱开,寒芦在风中轻轻编织,护着小龙的雏鸟。溪边的人家,仿佛是一幅美丽的晚春画卷。今天又约酒友来访,隔着篱笆,互相呼唤着,笑声不断。


注释

  • 澄滨:清澈的江滨。
  • 野老:指野外的老人。
  • 模糊:醉酒后的模样。
  • 白髭须:白色的胡须。
  • 竹外长桥:竹林外面有一座长桥。
  • 横转过村墟:桥横跨过村庄。
  • 难得主人能爱客:主人难得对客人如此厚爱。
  • 奴白饭,马青刍:简单的白米饭和草料。
  • 历乱:繁茂而杂乱。
  • 树扶疏:树木稀疏。
  • 织寒芦:编织寒冷的芦苇。
  • 护龙雏:保护小龙。
  • 晚春图:描绘出一幅晚春的美丽景象。
  • 复约:再一次约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廉,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诗词,尤其以描绘山水田园为主,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曾廉隐居山林之时,表现了他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享受。在清代社会背景下,文人多追求隐逸生活,以寄托对现实政治的无奈与不满。


诗歌鉴赏

《江城子·山居》是一首描绘山居生活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和美好。开头几句以“澄滨野老醉模糊”引出场景,展现出一个醉酒的老人,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白色的胡须,给人以古朴的印象,仿佛是生活在世外桃源的隐士。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竹外长桥,横转过村墟”展现了山村的自然景观,长桥连接着村庄,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中提到的“野花历乱树扶疏”,则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最后几句诗中提到“复约酒人今日至”,表现了诗人与朋友欢聚的场景,隔着篱笆的呼唤,更是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拉近。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惜,透出一种淡淡的欢愉与满足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澄滨野老醉模糊:描绘出江滨的清澈和醉酒老人的形象,营造出轻松的气氛。
  2. 白髭须。要人扶:强调老人的白胡子,显示出他的年老和需要帮助。
  3. 竹外长桥,横转过村墟:描绘出长桥的景象,连接自然与人居环境。
  4. 难得主人能爱客:表达了对主人热情好客的赞美。
  5. 奴白饭,马青刍:简单的饮食,反映乡村生活的朴实。
  6. 野花历乱树扶疏:展示春天的生机,象征着自然的美好。
  7. 织寒芦。护龙雏:描绘了生物之间的保护关系,体现出自然的和谐。
  8. 溪上人家,一幅晚春图:将景色与人家结合,形成美丽的画面。
  9. 复约酒人今日至,隔篱落,笑相呼: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互动,展现出温暖的人情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髭须,要人扶”,对称工整。
  • 拟人:如“织寒芦”,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
  • 比喻:用“晚春图”形容美丽的春天景象。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老:象征自然中的智者和隐士。
  • 长桥:连接人与自然,象征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 白饭:代表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 野花:象征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 龙雏:象征生命的延续与保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澄滨”主要指什么? A. 清澈的江滨
    B. 漆黑的河流
    C. 热闹的集市
    D. 高山峻岭

  2. “白髭须”中“白髭”形容的是谁的特征? A. 年轻人
    B. 老人
    C. 小孩
    D. 动物

  3. 诗人通过“复约酒人今日至”想表达什么? A. 朋友的到来
    B. 自己的孤独
    C. 生活的无聊
    D. 亲人的缺席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居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春望》:表现对自然的关注与对人情的思考。

诗词对比

对比曾廉的《江城子·山居》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前者更注重人际关系的温暖与生活的简单,后者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环境的感悟与哲理思考。两者共同点在于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