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王山人草斋
无愠 〔元代〕
筑室凫溪上,松门日夜开。
家贫无雀入,山好有僧来。
雨漏重苫草,年深旋积苔。
绕檐梨与栗,祗为子孙栽。
白话文翻译:
在凫溪边建了房子,松树门口白天黑夜都开着。
家里贫穷没有麻雀飞来,山中环境优美常有僧人来访。
雨水漏进屋内,草席上积水又重,年复一年苔藓渐渐长满。
屋檐周围种着梨树和栗树,都是为了将来子孙后代栽种的。
注释:
- 筑室:建造房屋。
- 凫溪:指一种水鸟(凫)栖息的溪流,暗示环境幽静。
- 松门:松树环绕的门口,象征自然的恬静。
- 雀入:指麻雀飞入,反映生活的宁静与贫困。
- 雨漏:指雨水从屋顶漏入屋内。
- 苫草:用草盖屋顶的草席。
- 积苔:苔藓逐年累积,象征时间的流逝。
- 梨与栗:种植的果树。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对“山好有僧来”的描写,隐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无愠,元代诗人,名不详,作品多表现隐逸生活的情趣,常以自然为题材,体现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无愠隐居的环境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后代的关心。元代社会动荡,诗人选择隐居是对现实的逃避与自我安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隐居生活的清幽与艰辛。开篇描述了筑室的地点,凫溪旁边的松门,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以“家贫无雀入”展现了生活的困窘,虽居于山水之间,却因贫困而少了生气。紧接着,诗中提到“雨漏重苫草”,进一步加深了居住环境的艰苦,反映了隐士生活的真实状态。
然而,尽管生活困苦,诗人仍然怀有对未来的希望,最后一句“祗为子孙栽”表明了他对后代的关心与期待。诗人通过种植梨与栗树,象征着对未来的规划与对生命延续的重视。这种情感在诗中贯穿始终,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沉的责任感。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生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深切理解与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筑室凫溪上:描绘了隐居的地点,强调了自然环境的优美。
- 松门日夜开:展现了开放的生活态度,松树象征长青和坚韧。
- 家贫无雀入:反映了诗人的贫穷境遇,生活的单调。
- 山好有僧来:虽贫困却有高洁的友人来访,暗示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 雨漏重苫草:生活的艰辛,屋顶漏雨显现生活的不易。
- 年深旋积苔:时间的流逝,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绕檐梨与栗:种植的树木象征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关心。
- 祗为子孙栽:表达了对后代的责任感和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筑室凫溪上”和“松门日夜开”,展现了工整的结构。
- 意象:通过自然意象传达诗人的情感,展现隐逸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与生活的艰辛,并通过对子孙的关心,传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凫溪: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清幽。
- 松门:代表长青和坚韧的精神。
- 梨与栗: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为后代种植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无愠生活在哪个地方?
- A. 城市
- B. 山中
- C. 湖边
- D. 海边
-
诗中提到的“松门”意指什么?
- A. 松树的门
- B. 豪华的门
- C. 乡村的门
- D. 无门
-
“雨漏重苫草”反映了什么?
- A. 生活的富裕
- B. 生活的艰辛
- C. 自然的美好
- D. 友谊的深厚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山中问答》
诗词对比: 对比无愠的《题王山人草斋》和王维的《山中答问》,二者均描绘了隐逸生活,但无愠更多表现出对家庭后代的关怀,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