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别曲》
时间: 2025-02-04 16:18: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伤别曲
作者:王郁 〔金朝〕
兰皋飞暗尘,征车纡去辙。
长安虽咫尺,回首繁华歇。
故人亭下酒,蛾眉眼中血。
平生慷慨肠,忽作柔丝结。
传闻紫塞傍,秋烽下危堞。
班超未投笔,来瑱空嚼铁。
谁能金闺中,坐眷娟娟月。
白话文翻译
在兰皋草地上,尘土飞扬,征途上的车轮蜿蜒而去。
长安虽然很近,但我回头却看到繁华已然消逝。
故人坐在亭子下饮酒,泪水在她的蛾眉上闪烁。
我平生豪情壮志,怎料此时却如丝般柔软缠绕。
听说边塞战火纷飞,秋天烽烟在高楼上升起。
班超尚未放下笔,来瑱却在空中嚼着铁器。
谁能在金闺中,静坐赏那皎洁的明月?
注释
- 兰皋:指一种草地,环境幽美。
- 飞暗尘:尘土飞扬,形容征途的艰辛。
- 征车:出征的车辆。
- 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
- 繁华歇:繁华的景象已经停止。
- 蛾眉:形容女子的眉毛如同蛾子般细长。
- 眼中血:比喻因伤心而流泪。
- 慷慨肠:形容豪情壮志的心肠。
- 柔丝结:指心情柔软,难以自已。
- 紫塞:指边塞地区。
- 秋烽:秋天的烽火,象征战争。
- 班超:汉代著名将领,意在表达人生的无奈。
- 金闺:指富贵人家的内室。
- 娟娟月:形容明亮的月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郁,金朝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但其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常表现对离别与战争的感慨。
创作背景
《伤别曲》创作于金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借用离别之情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无奈。
诗歌鉴赏
《伤别曲》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紧密结合,展现了在战争与离别中人们的脆弱与无奈。首联“兰皋飞暗尘,征车纡去辙”描绘了旅途的艰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长安虽近,但回首繁华已逝,令人感慨万千。中间部分通过对故人的思念,表现了深刻的情感,特别是“蛾眉眼中血”,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痛苦。后半部分,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动荡结合,提到边塞的烽火,更显得悲壮与哀伤。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历史背景交织,形成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令人读后唏嘘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兰皋飞暗尘:描写旅途的环境,暗示征途的艰辛。
- 征车纡去辙:征车蜿蜒而行,强调行程的曲折。
- 长安虽咫尺:长安在眼前,却因心情而显得遥远。
- 回首繁华歇:回顾往昔的繁华已去,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 故人亭下酒:与故人共饮,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氛围。
- 蛾眉眼中血:故人因离别而流泪,情感真挚。
- 平生慷慨肠: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内心变化。
- 忽作柔丝结:心情突然转变,像柔丝般缠绕。
- 传闻紫塞傍:提及边塞的战火,暗示国家动荡。
- 秋烽下危堞:烽火与高楼形成强烈的对比。
- 班超未投笔:班超未作诗,暗示历史的无奈。
- 来瑱空嚼铁:来瑱无所作为,形象生动。
- 谁能金闺中:质疑能够在安逸中保持清醒的人。
- 坐眷娟娟月:在明月下静坐,反衬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蛾眉眼中血”,形象地表达情感。
- 对仗:如“兰皋飞暗尘,征车纡去辙”,增强了音乐感。
- 排比:通过结构相似的句子,强调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描绘,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社会动荡的无奈,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皋:象征美好的环境,反映内心的向往。
- 征车:代表旅途和战争,暗示离别的痛苦。
- 蛾眉:美丽的女子,象征柔情与思念。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常用来表达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兰皋”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草地
- C. 一种饮品
-
“蛾眉眼中血”中的“血”指代的是什么?
- A. 伤痛
- B. 泪水
- C. 酒
-
诗中提到的“班超”是哪个朝代的将领?
- A. 汉朝
- B. 唐朝
- C. 金朝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思念,但更为直接、简练,情感浓烈且富有哲理。
- 《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国家动荡中的个人情感,风格与《伤别曲》相似。
参考资料
- 《金代诗词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