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时间: 2025-01-26 00:29:44

凉夜竹堂虚,小睡匆匆醒。

银漏无声月上阶,满地阑干影。

何处最知秋,风在梧桐井。

不惜骖鸾弄玉箫,露湿衣裳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
凉夜竹堂虚,小睡匆匆醒。
银漏无声月上阶,满地阑干影。
何处最知秋,风在梧桐井。
不惜骖鸾弄玉箫,露湿衣裳冷。

白话文翻译

在一个凉爽的夜晚,竹子掩映的堂屋显得空旷,我小睡了一会儿,匆匆被惊醒。银色的漏斗没有声音,月光悄悄爬上了台阶,满地都是栏杆的影子。哪里能感知到最深的秋意呢?只有那风在梧桐树旁的井边轻轻吹拂。即使不惜骑上神兽演奏玉箫,露水却弄湿了我的衣裳,令人感到寒冷。

注释

  • 凉夜:指气温较低的夜晚。
  • 竹堂:用竹子建成的房屋或厅堂。
  • 银漏:指漏壶,古代计时器,银色的漏壶没有声音。
  • 阑干影:栏杆的影子,形象生动,渲染了夜晚的静谧。
  • 骖鸾:指骑上神兽,象征着高贵的地位或非凡的才能。
  • 弄玉箫:演奏玉制的箫,象征着美的享受。

典故解析

“骖鸾”出自《山海经》,描绘一种神话中的神兽,代表着尊贵和卓越的才能。“弄玉箫”则可追溯到古代音乐文化,玉箫在古代被视为高雅乐器,常用来表达情感或传递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宕溪,江苏常熟人,南宋诗人及书法家。其诗风清新,情感细腻,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南宋,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卜算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秋夜静谧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中“凉夜竹堂虚”一语,开篇便营造出清幽的氛围,竹堂的空旷与凉意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静谧的气息。接着,诗人以“小睡匆匆醒”表现出一种突如其来的惊醒,似乎是在秋夜的沉静中,心中涌起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月光静静洒在台阶上,银漏无声,显得格外宁静。栏杆的影子洒满地面,映衬出秋夜的寂寥。此时,诗人通过“何处最知秋,风在梧桐井”的提问,揭示了对秋天的思考与感知。梧桐树象征着秋天的到来,而井边的风则使人感受到一丝凄凉和萧瑟。

最后两句“不惜骖鸾弄玉箫,露湿衣裳冷”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不惜骑上神兽演奏美妙的乐曲,却依然感到露水的寒冷,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凉夜竹堂虚:凉爽的夜晚,竹子掩映的厅堂显得空旷。
  2. 小睡匆匆醒:我小睡片刻,匆忙被惊醒。
  3. 银漏无声月上阶:银色的漏壶没有声音,月光悄悄爬上台阶。
  4. 满地阑干影:满地都是栏杆的影子,描绘出幽静的夜景。
  5. 何处最知秋:哪里能感知到最深的秋意?
  6. 风在梧桐井:只有风在梧桐树旁的井边轻轻吹拂,增添了秋的意境。
  7. 不惜骖鸾弄玉箫:即使不惜骑上神兽演奏玉箫,表达对美的追求。
  8. 露湿衣裳冷:露水弄湿了衣裳,令人感到寒意,象征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骖鸾”比喻高贵的追求。
  • 拟人:风被赋予了知晓秋意的能力,增添了诗的情感。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感知、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深沉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凉夜:象征宁静与孤独。
  • 竹堂:代表自然与简朴的生活。
  • 月光:象征清冷与孤独。
  • :象征变化与感知。
  • 露水:象征寒冷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凉夜竹堂虚”的意思是? A) 夜晚的竹堂很热
    B) 夜晚的竹堂显得空旷
    C) 竹堂很拥挤

  2. 诗中提到的“骖鸾”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神兽
    C) 一种植物

  3. 诗中的“露湿衣裳冷”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温暖与快乐
    B) 寒冷与无奈
    C) 忧伤与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写秋天的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描绘孤独与思念。

诗词对比

  • 范成大《卜算子》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涉及秋天的主题,但范成大的情感更偏向于孤独的思考,而李清照则展现了对爱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范成大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