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俞成大送新芋
原文展示:
谢三郎女改蓑衣,繿缕中藏玉雪肌。柱上莫愁无乳媪,秋风得此可忘饥。
白话文翻译:
谢三郎的女儿换上了蓑衣,衣裳缝制中藏着她如玉般雪白的肌肤。柱子上挂着的莫愁花,仿佛让人忘却了秋风中的饥饿。
注释:
- 谢三郎女:谢三郎的女儿,可能是指某位美丽的女子。
- 蓑衣:用草编织的衣服,通常在雨天或秋风中穿着。
- 繿缕:指缝制或编织的线。
- 玉雪肌:形容皮肤洁白如玉。
- 柱上莫愁:指的是一种植物,常见于秋天,象征着美丽和忧愁。
- 无乳媪:无乳的老妇,可能暗指老去的孤独与无奈。
- 秋风得此可忘饥:在秋风的萧瑟中,得到这样的美好可以让人忘却饥饿。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洪咨夔(约1090-1155),字德明,号南海,宋代诗人,工于诗文,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诗人品尝新芋的时节,表达了对秋天丰收的喜悦与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生活的简单与惬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单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的开头通过谢三郎女的形象,引入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场景,突显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诗中提到的“蓑衣”与“玉雪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女子的美丽与坚韧,象征着秋天的收获与劳动的喜悦。而“柱上莫愁无乳媪”则通过植物的意象传达了秋天的伤感,增添了一丝淡淡的忧愁。在这样的背景下,“秋风得此可忘饥”不仅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反映了生活的艰辛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自然的美和人情的温暖。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谢三郎女改蓑衣:描述美丽女子的形象和生活状态。
- 繿缕中藏玉雪肌:强调女子的肌肤如玉般白皙,暗示她的清纯与美丽。
- 柱上莫愁无乳媪:通过植物形象引入忧愁,增添了诗的深度。
- 秋风得此可忘饥:表达了在美好景色中,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困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肌肤比作玉雪,突显其美丽。
- 拟人:赋予植物以情感,表现出秋天的忧愁。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美丽的女子,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艰辛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谢三郎女: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蓑衣:代表了生活的艰难与坚韧。
- 玉雪肌:象征纯洁与美丽。
- 莫愁花:传达着秋天的悲伤与思念。
- 秋风: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谢三郎女”是指谁?
- A. 一个农妇
- B. 一位美丽的女子
- C. 一位老妇
- D. 不明确
- “秋风得此可忘饥”中的“此”指的是?
- A. 秋天
- B. 美丽的女子
- C. 莫愁花
- D. 新芋
- 诗中提到的“无乳媪”象征着什么?
- A. 美好
- B. 生活的艰辛
- C. 时间的流逝
- D. 幸福
- 诗中提到的“谢三郎女”是指谁?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诗词对比:
- 比较洪咨夔的《俞成大送新芋》和杜甫的《秋夕》,两首诗都表现了秋天的景象,但洪咨夔的诗更注重对美的赞美,而杜甫则是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之美:解读中国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