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窗明未明,飒飒过微雨。
已闻高树头,百舌间关话。
幽人枕上听不听,变尽春声始飞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的景象,天色尚未完全明亮,微微的细雨轻轻飘落。树梢上,百舌鸟在欢快地鸣叫。幽居的人在床上听着这声音,心中是否有所感受呢?春天的气息随着这些声音渐渐远去。
注释
- 天窗:天色、天空的意思。
- 飒飒:形容风声或雨声,轻快的样子。
- 百舌:指百舌鸟,因其能模仿各种鸟鸣而得名。
- 幽人:隐居在山林或远离尘世的人。
- 春声:指春天的声音,象征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典故解析
“百舌”是指一种能够模仿人声和其他鸟鸣的鸟类,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在古代诗词中,鸟鸣常常用于表达春天的到来和人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德润,号香山,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独特的视角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梅尧臣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沉思。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体现了他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百舌》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象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开篇“天窗明未明”,用“未明”二字,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又清新的氛围,显示出春日清晨的迷人景象。接着“飒飒过微雨”,描绘出微雨轻盈的感觉,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诗中“已闻高树头,百舌间关话”,通过鸟鸣的描写,传达出春天的声音,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最后一句“幽人枕上听不听,变尽春声始飞去”,则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即使身处静谧的环境,外界的变化依然在影响着内心的感受。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春光。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更蕴含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悟,使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窗明未明:描绘早晨时分,天色尚未完全亮起的情景。
- 飒飒过微雨:细雨轻轻飘落,风声阵阵,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意境。
- 已闻高树头:诗人已经听到树梢上鸟儿的鸣叫。
- 百舌间关话:百舌鸟在高树上欢快地交谈,象征春天的生机。
- 幽人枕上听不听:隐居者在床上,是否听到这春天的声音。
- 变尽春声始飞去:随着鸟鸣,春天的气息逐渐远去,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鸟鸣比作“间关话”,赋予了鸟儿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首尾呼应,形成了整齐的结构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变化,反映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窗:象征光明和希望。
- 微雨:象征春天的柔和和生命的滋润。
- 百舌:象征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 幽人: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天窗明未明”的意思是: A) 天色完全明亮
B) 天色尚未明亮
C) 天色很暗
D) 天色模糊 -
“百舌间关话”中的“百舌”指的是: A) 一种鱼
B) 一种鸟
C) 一种花
D) 一种虫 -
诗中提到的“幽人”最可能指的是: A) 城市居民
B) 隐居的人
C) 富有的人
D) 忙碌的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鸟鸣涧》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但梅尧臣的《百舌》更侧重于鸟鸣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通过山水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沉醉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