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胧月》

时间: 2024-09-19 21:29:53

夜晴初见月,云薄未分明。

高树尚无影,远鸿时有声。

下阶嫌履湿,闭户认苔生。

寂寂墙阴暝,更长已渐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晴初见月,云薄未分明。
高树尚无影,远鸿时有声。
下阶嫌履湿,闭户认苔生。
寂寂墙阴暝,更长已渐倾。

白话文翻译:

夜晚晴朗,初见月亮,云层薄薄的,还不太清晰。高大的树木还没有影子,远处的鸿雁偶尔传来声音。下阶的地面让人嫌恶湿滑,关上门才意识到苔藓在生长。墙角的阴影寂静而昏暗,时光悄然流逝,夜色愈加沉沉。

注释:

  • :指月亮,象征宁静与思念。
  • 云薄:云层稀薄,月亮初露,象征了夜晚的清新和宁静。
  • 高树尚无影:高大的树木在月光下还没有投下影子,表现出夜晚的静谧。
  • 远鸿:指远处的鸿雁,常常象征孤独和思乡之情。
  • 嫌履湿:表示对湿滑地面的厌恶,反映了诗人细腻的感受。
  • 认苔生:关上门后才注意到苔藓的生长,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寂寂墙阴暝:墙角的阴影显得寂静而昏暗,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 渐倾:形容夜色渐渐加深,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松溪,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尤其擅长写景抒情的诗歌。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一个清朗的夜晚,诗人通过描绘夜空、月亮、树影和远处的声音,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思索。诗中细致的描写展现了梅尧臣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致观察,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胧月》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细腻情感的诗。开篇描绘了初见月亮时的静谧夜晚,诗人通过“夜晴初见月,云薄未分明”展现了夜空的清朗与微妙,表现出一种对宁静的向往。接下来的“高树尚无影,远鸿时有声”则通过对高树无影和远鸿偶尔鸣叫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的静谧感与孤独感。诗人在此不仅仅是描写景物,更是通过景物传达了内心的感受。

“下阶嫌履湿,闭户认苔生”一句,表现了诗人对细节的敏感和生活的观察,湿滑的地面让人感到不便,而苔藓的生长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最后一句“寂寂墙阴暝,更长已渐倾”,凝聚了整首诗的情感,墙角的阴影和夜色的加深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孤独与思考,夜色的倾斜仿佛在提醒人们时间的流逝。

整首诗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夜晴初见月:初次看到明亮的月亮,夜空清澈。
  2. 云薄未分明:薄薄的云层让月光显得不太明亮。
  3. 高树尚无影:高耸的树木在月光下还未投下影子。
  4. 远鸿时有声:远处的鸿雁偶尔发出叫声,增添了夜的寂静。
  5. 下阶嫌履湿:走下台阶时,感到地面湿滑,让人不快。
  6. 闭户认苔生:关上门才注意到地面苔藓的生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7. 寂寂墙阴暝:墙角的阴影显得特别静谧而昏暗。
  8. 更长已渐倾:夜色越来越深,时间在悄然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月亮的出现比喻宁静的夜晚。
  • 拟人:声音的存在赋予鸿雁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表现出诗人严谨的创作态度。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夜晚宁静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宁静、思念与内心的宁静。
  2. :代表变化与不确定,影响月亮的明亮。
  3. 树影:象征生命与存在,反映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4. 鸿雁: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离别与思乡。
  5.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树尚无影”是什么意思? A. 高树在月光下有影子
    B. 高树在月光下没有影子
    C. 高树被云遮住了
    D. 高树是假的

  2. 诗人通过哪个意象表达时间的流逝? A. 月亮
    B. 高树
    C. 苔藓
    D. 鸿雁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夜晚的宁静与思考
    C. 对人生的无奈
    D. 对爱情的追忆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 王维的《竹里馆》

诗词对比: 可以将《胧月》与王维的《竹里馆》进行对比,王维的诗同样描绘自然,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而梅尧臣则更加强调孤独与思考,反映了个人内心的感受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宋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