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钱君倚同司马君实二学士见过》
时间: 2025-01-11 01:18: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府僚忽方驾,乃知决讼余。
大尹不苛察,群吏不牵拘。
尝称二三贤,助治无偏隅。
新晴乘此凉,行行过我居。
何以延君子,唯有满床书。
何以解君颐,淡句无足娱。
何以留尹久,灯烛已照涂。
登车莫言远,驺从美且都。
夹道行人止,按辔宁驰驱。
我老焉所羡,送子立踌躇。
白话文翻译:
官员突然来访,才知道要处理诉讼事务。
地方官不苛刻审查,百姓们也没有受到牵连。
曾经称赞过的几位贤人,帮助治理没有偏私。
新晴的天气里,乘着这凉爽的时光,走过我的住所。
如何才能延留君子,唯有满床的书籍。
如何才能解君子的愁苦,淡淡的诗句没有什么乐趣。
如何才能让官员久留,灯烛的光已照亮道路。
上车时别说远,马儿既美且通顺。
夹道的行人停下脚步,按勒马缰绳宁愿慢行。
我年老了,所羡慕的,便是那送子立在路边的踌躇。
注释:
- 府僚:指地方官员。
- 方驾:突然来访。
- 大尹:指地方的最高官员。
- 苛察:严格审查。
- 群吏:众多的官吏。
- 二三贤:指几位贤能之士。
- 延君子:延留有德之士。
- 淡句:简单的诗句。
- 驺:驴,古时用作交通工具。
- 夹道:沿路两旁。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隐含了对贤人和良官的赞美,反映出当时士人对治国理政的期许。诗中提到的“君子”,可理解为对德才兼备之人的理想化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天溪,宋代诗人。他在文学上以诗、文、词俱佳著称,尤其以古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常表现出对士人友谊、官场生活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梅尧臣与友人会面之后,借用对官场生活的观察,抒发对贤能之士的向往和对官员工作与民生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治国理政的思考。开篇便以“府僚忽方驾”引入,突显了官员来访的重要性。接着,诗人通过“大尹不苛察,群吏不牵拘”的描述,反映出良好的官治环境,强调了制度与人心的关系。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则以“何以延君子,唯有满床书”表明了自己对贤人和文化修养的向往,显示出士人对于知识与道德的重视。在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年轻人的羡慕,寄托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人的理想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展现了梅尧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府僚忽方驾”:官员突然来访,传达一种紧急和重要的氛围。
- “乃知决讼余”:暗示与诉讼有关的事情,反映了官场的责任。
- “大尹不苛察,群吏不牵拘”:描绘出宽松和谐的官场氛围。
- “尝称二三贤”:提及贤人,表明对贤能的向往。
- “新晴乘此凉”:描写天气的宜人,引入个人情感。
- “何以延君子,唯有满床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表达对贤人的留恋。
- “何以解君颐,淡句无足娱”:指淡薄的诗句无法解愁,表明内心的失落。
- “何以留尹久,灯烛已照涂”:暗示夜晚的情景,希望官员能久留。
- “登车莫言远”:上车时不必提及远行,显现对友人的珍重。
- “夹道行人止,按辔宁驰驱”:人们停下脚步,表现出对官员的尊重。
- “我老焉所羡,送子立踌躇”:表达了对年轻人的羡慕与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府僚”和“大尹”构成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设问:多次使用“何以”设问,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困惑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关注良好的治国环境,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的向往和对知识的重视,同时流露出对年轻人的羡慕与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 君子:象征理想的品德和才智。
- 书:象征知识和文化的积累。
- 灯烛:象征着温暖与希望,暗示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府僚”指的是: A. 地方官员
B. 农民
C. 商人
D. 士人 -
诗人对“君子”的期望主要体现在: A. 书籍的丰富
B. 没有愁苦
C. 长久的陪伴
D. 以上皆是 -
诗中“何以”一词主要表达了: A. 疑问与困惑
B. 赞美与崇敬
C. 伤感与失落
D. 欢欣与激动
答案:
- A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心与思考,但更多地反映了战乱的悲哀;而梅尧臣的这首诗则着重于官场生活的反思与对贤人的向往,风格清新而不失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