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集海珠寺》

时间: 2025-01-27 03:28:03

何处氛埃一点无,法堂清夜月明孤。

磬声喜得随风度,僧伴非为避世图。

沧海微茫超上界,高楼缥缈即仙都。

浮空出石灵鳌在,不必由来问贾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氛埃一点无,法堂清夜月明孤。
磬声喜得随风度,僧伴非为避世图。
沧海微茫超上界,高楼缥缈即仙都。
浮空出石灵鳌在,不必由来问贾胡。

白话文翻译:

在这片没有尘埃的地方,法堂在清静的夜晚显得孤寂且明亮。
敲磬的声音随风传来,让人心中愉悦,而那些僧侣并不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名利。
遥望沧海,似乎超越了凡尘,似乎高楼云端就是仙境。
空中浮现出灵动的鳌鱼,不必再去询问贾谊和胡马的故事。

注释:

  • 氛埃:指尘埃,表示环境的清新无尘。
  • 法堂:佛教的讲经之处,象征着静谧与修行。
  • 磬声:指敲击磬的声音,通常用于佛教寺庙中,代表着宁静与喜悦。
  • 避世图:指为了逃避世俗的图谋,表达僧侣的初衷。
  • 沧海:象征遥远而广阔的海洋,暗示心灵的超脱。
  • 灵鳌:指传说中的一种神话生物,象征着超凡脱俗。
  • 贾胡:贾谊与胡马,分别是古代的文人和名马,暗示对世俗名利的无所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即登,明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和对世俗的淡泊。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日,诗人漫步于海珠寺,感受寺庙的宁静和月夜的清丽,抒发对世俗的超然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秋日集海珠寺》展现了一幅清幽的秋日夜景,诗人在海珠寺的法堂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愉悦。首句“何处氛埃一点无”,以“无尘”引入,突显出寺庙环境的清净,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接下来的“法堂清夜月明孤”,不仅描绘了月光洒在法堂的孤独景象,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寂。

“磬声喜得随风度”,在这里,磬声成为连接内心与自然的桥梁,带来心灵的愉悦,而“僧伴非为避世图”则表明诗人对僧侣生涯的理解,拒绝将其视为逃避世俗的行为,反而是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后面的两句“沧海微茫超上界,高楼缥缈即仙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仿佛在海的尽头便是超凡的仙境。最后一句“浮空出石灵鳌在”,更是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广阔的天地,突出了一种超脱的境界。整首诗以静谧的夜景为背景,结合对佛教哲理的理解,深刻而富有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处氛埃一点无:描绘出一种无尘的环境,强调宁静清新。
  2. 法堂清夜月明孤:法堂在夜晚显得孤独而清明,暗示内心的孤寂。
  3. 磬声喜得随风度:磬声随着风传来,带来愉悦的心情。
  4. 僧伴非为避世图:僧侣们在此并非为了逃避世俗,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
  5. 沧海微茫超上界:远眺大海,似乎超越了世俗界限,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6. 高楼缥缈即仙都:想象中的仙境在高楼之上,象征着向往的理想生活。
  7. 浮空出石灵鳌在:灵动的神话生物在空中出现,表明一种超凡的存在。
  8. 不必由来问贾胡:不需要询问世俗的成就与名利,表明对世俗的淡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楼比作仙都,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月光、磬声、沧海等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对世俗名利的淡漠,以及对自然与内心平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清明与孤独,代表内心的宁静。
  • 磬声:代表心灵的愉悦与宗教的氛围。
  • 沧海:象征广阔与超脱,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灵鳌:神话生物,象征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法堂”的含义是什么?

    • A. 学校
    • B. 寺庙
    • C. 宫殿
    • D. 酒馆
  2. 诗人在“磬声”中感受到的是什么?

    • A. 忧伤
    • B. 喜悦
    • C. 恐惧
    • D. 疲惫
  3. “高楼缥缈即仙都”中“缥缈”形容的是?

    • A. 具体
    • B. 朦胧
    • C. 牢固
    • D. 明亮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与本诗的“法堂清夜月明孤”都描绘了月夜的宁静,但前者更多地表现了思乡情怀,而后者则强调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何即登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