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

时间: 2025-01-11 06:24:29

柳湖西去,有一带禅房,送来眼底。

行行且止。

这天香国色,温柔绮丽。

红杏青松,怎比姚黄魏紫。

大欢喜。

更公子镫前,美人镜里。

三百年往事。

经小劫沧桑,苦逢庚子。

老僧不死。

说渔洋竹垞,昔曾过此。

富贵浮云,前辈风流如是。

枣花寺。

为花王、重新遗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
作者:杨士琦

柳湖西去,有一带禅房,送来眼底。行行且止。这天香国色,温柔绮丽。红杏青松,怎比姚黄魏紫。大欢喜。更公子镫前,美人镜里。三百年往事。经小劫沧桑,苦逢庚子。老僧不死。说渔洋竹垞,昔曾过此。富贵浮云,前辈风流如是。枣花寺。为花王重新遗址。

白话文翻译

柳湖向西延伸,那里有一片禅房,映入我的眼帘。我走走停停,目睹这盛开的牡丹,如此芬芳国色,温柔而华丽。红杏与青松,怎能与姚黄和魏紫相提并论?我心中大欢喜。更有公子在灯前,像美人在镜中般美丽。三百年的往事,经历过小劫与沧桑,苦苦地逢过庚子。老僧依旧不死,谈起渔洋竹垞,曾经在此经过。富贵如浮云,前辈的风流正是如此。枣花寺,如今成为花王的遗址。

注释

  • 柳湖:指有柳树的湖泊,象征着宁静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 禅房:佛教小寺庙,常用于修行和静思。
  • 天香国色:形容牡丹花的香气和颜色都极为出众。
  • 姚黄魏紫:指的是两种著名的牡丹花品种,象征着花的美丽。
  • 庚子:指的是一种干支纪年法,庚子年为辛亥革命的年份,暗指历史变迁。
  • 渔洋竹垞:指的是一个地方名,可能与作者的经历有关。
  • 富贵浮云:比喻富贵荣华如同浮云,容易消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士琦,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常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正值历史变迁之际,诗人通过对牡丹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悟。

诗歌鉴赏

《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是一首充满自然美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开篇以“柳湖西去”引入,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诗人漫步在禅房之间,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丽。牡丹作为“天香国色”的象征,不仅仅是对花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提到“红杏青松”,通过对比,强调了牡丹的独特与珍贵,而“公子镫前,美人镜里”则生动展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欣赏。接着,诗人回忆起“经小劫沧桑”的往事,传达出一种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思考。

整首诗在描写美丽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老僧之不死,似乎是对时间的抗拒,而“富贵浮云”则揭示了世事的无常。最后以“枣花寺”为结,形成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珍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柳湖西去,有一带禅房”:描绘了自然景色,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 “这天香国色,温柔绮丽”:赞美牡丹的美丽和芬芳。
    • “红杏青松,怎比姚黄魏紫”:通过对比,突出牡丹的独特。
    • “三百年往事”:引发历史的思考,感慨时光流逝。
    • “老僧不死”:象征着人对永恒的追求与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富贵浮云”暗示了财富的短暂。
    • 对仗:如“公子镫前,美人镜里”,形成了美的视觉效果。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牡丹的美丽与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柳湖:象征着宁静、优雅的自然环境。
  • 禅房:代表着修行与内心的平和。
  • 牡丹:被视为花王,象征着尊贵、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老僧:代表着智慧与对时光的超然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天香国色”指的是什么花?

    • A. 红杏
    • B. 牡丹
    • C. 青松
  2. “富贵浮云”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 A. 财富的珍贵
    • B. 富贵的短暂
    • C. 对财富的追求
  3. 诗中提到的“老僧”象征着什么?

    • A. 年龄的增长
    • B. 对时间的反思
    • C.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对比杨士琦的《扫花游》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但李白更多的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杨士琦则结合历史与哲理,呈现出一种更为深邃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士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