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昌举会试毕还无锡》

时间: 2025-01-25 23:44:10

春风得意早还家,不待长安满路花。

已觉青袍同昼锦,却看银汉有星槎。

江湖廊庙皆心事,城市山林且岁华。

珍重平生治安策,汉庭须召贾长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风得意早还家,不待长安满路花。已觉青袍同昼锦,却看银汉有星槎。江湖廊庙皆心事,城市山林且岁华。珍重平生治安策,汉庭须召贾长沙。

白话文翻译

春风得意,早早地回家,不等长安满街花开。已经感觉到青袍如同白昼的锦绣,回头看银河中有星槎。无论是江湖还是庙堂,都是我的心事,城市和山林都只是岁月的流转。珍惜一生的治安策略,汉庭需要召见贾长沙。

注释

  • 春风得意:形容心情愉快,事业成功。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京城。
  • 青袍:古代官员的服饰,这里指官员的身份。
  • 昼锦:白天穿着锦绣的衣服,比喻显赫。
  • 银汉:银河。
  • 星槎:星槎,传说中可以渡过银河的船。
  • 江湖廊庙:江湖指民间,廊庙指朝廷。
  • 岁华:岁月的流逝。
  • 治安策:治理国家的策略。
  • 贾长沙:指贾谊,西汉文学家、政治家,曾任长沙王太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南昌人。他的诗文风格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东阳送别陈昌举会试完毕后返回无锡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陈昌举的赞赏和期望,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春风得意、青袍昼锦等意象,描绘了陈昌举会试成功后的喜悦和荣耀。诗中“江湖廊庙皆心事”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陈昌举的深切期望,希望他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心怀国家大事。最后两句“珍重平生治安策,汉庭须召贾长沙”,则是对陈昌举的勉励,希望他能像贾谊一样,为国家出谋划策。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风得意早还家:形容陈昌举会试成功后的喜悦心情,早早回家。
  2. 不待长安满路花:不等长安满街花开,意味着陈昌举急于回家,不等待京城的繁华。
  3. 已觉青袍同昼锦:青袍如同白昼的锦绣,比喻陈昌举的荣耀和显赫。
  4. 却看银汉有星槎:回头看银河中有星槎,象征着陈昌举的前程似锦。
  5. 江湖廊庙皆心事: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都是陈昌举的心事。
  6. 城市山林且岁华:城市和山林都只是岁月的流转,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
  7. 珍重平生治安策:珍惜一生的治理国家的策略。
  8. 汉庭须召贾长沙:汉庭需要召见像贾谊这样的贤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袍同昼锦”,将青袍比作白昼的锦绣,形象生动。
  • 象征:如“银汉有星槎”,象征着陈昌举的前程似锦。
  • 对仗:如“江湖廊庙皆心事,城市山林且岁华”,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和祝福,通过对陈昌举会试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望,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得意:形容心情愉快,事业成功。
  • 青袍:古代官员的服饰,象征身份和荣耀。
  • 银汉:银河,象征着遥远和神秘。
  • 星槎:星槎,传说中可以渡过银河的船,象征着前程似锦。
  • 江湖廊庙:江湖指民间,廊庙指朝廷,象征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心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春风得意早还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喜悦 C. 忧愁 D. 愤怒
  2. “青袍同昼锦”中的“青袍”指的是什么? A. 官员的服饰 B. 平民的服饰 C. 军人的服饰 D. 文人的服饰
  3. “银汉有星槎”中的“星槎”象征着什么? A. 困难 B. 成功 C. 遥远 D. 神秘
  4. “江湖廊庙皆心事”表达了作者对陈昌举的什么期望? A. 只关心朝廷 B. 只关心民间 C. 关心国家和民间 D. 不关心任何事

答案

  1. B 2. A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和对友人的祝福。
  • 王维《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李东阳《送陈昌举会试毕还无锡》: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和对友人的祝福,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而李东阳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憧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李东阳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杜甫和王维的诗作,可以对比阅读。

通过以上内容,用户可以全面了解李东阳的《送陈昌举会试毕还无锡》这首诗的原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比较与延伸以及参考资料,从而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