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徐典史归四明
细雨堂前酒,初梅雪后吟。
谁云新识面,已是旧知心。
冉冉莲花幕,青青桂子林。
箪瓢千古意,临别一何深。
白话文翻译:
在细雨中,酒杯相伴于堂前,吟唱着雪后初梅的诗句。谁说我们只是初次相识,心中早已是老友相知。莲花轻轻摇曳在帷幕之下,桂树在林间青翠欲滴。箪子和瓢器承载着千古的情怀,临别时感情更显深厚。
注释:
- 细雨:细小的雨,象征柔情、细腻的情感。
- 堂前:指酒席所在的地方,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初梅:指初春时节的梅花,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冉冉:形容轻柔、缓慢的样子。
- 莲花幕:莲花的帷幕,象征着清雅和高洁。
- 箪瓢:古代人用来盛食物和饮水的器具,常用以表达简朴的生活。
典故解析:
- 四明:指浙江四明山,徐典史的归处,寓意归乡的情感。
- 桂子:桂花,象征着美好与团圆,常与友谊、思乡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存,元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和人情,诗风清新婉约,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送别好友徐典史归乡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不舍之情,反映了元代士人的友谊观和闲适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送徐典史归四明》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诗中通过细雨、初梅、莲花和桂子等意象,展现了诗人与友之间深厚的情感。开篇的“细雨堂前酒”描绘了一个温暖的送别场景,雨中的酒杯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友情的象征。而“初梅雪后吟”,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诗人与徐典史之间的心灵契合。
接下来的“谁云新识面,已是旧知心”一句,回应了初次相识的表面,深入表达了内心的熟悉与亲切,体现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在诗的后半部分,莲花和桂子的意象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情感,象征着纯洁与高雅,也寓意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不仅表现了离别的惆怅,也传递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向往,是元代送别诗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细雨堂前酒:细雨轻轻洒落,酒杯在堂前,营造出温馨、惬意的氛围。
- 初梅雪后吟:吟唱着雪后初梅的诗句,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诗人的雅趣。
- 谁云新识面:反问句,表达出对初识的质疑,强调了深厚的心灵契合。
- 已是旧知心:表明彼此心灵的相知,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 冉冉莲花幕:莲花轻轻摇曳,象征着清雅与高洁的情感。
- 青青桂子林:青翠的桂树林,带来一份宁静与美好。
- 箪瓢千古意:箪子和瓢器代表简朴,蕴含着古人的情怀与智慧。
- 临别一何深:在离别之际,感情愈发深厚,充满了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与友谊相提并论,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冉冉莲花幕,青青桂子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突显了诗人与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不舍,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细雨:象征柔情、细腻的情感。
- 初梅:象征新生与希望。
- 莲花:象征纯洁、高雅的情感。
- 桂子:象征美好与团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初梅”象征着什么?
- A. 秋天的景象
- B. 春天的气息
- C. 冬天的寒冷
-
“箪瓢千古意”中“箪瓢”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盛食物和饮水的器具
- C. 一种玩具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 王之涣
- 《夜泊牛津》 - 张九龄
诗词对比:
- 《送别》:同样表达了离别之情,但更侧重于壮阔的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而《送徐典史归四明》则更强调细腻的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