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刍豢膏梁嗜不休,悦尽之乐孰能求。
倘知礼义真滋味,陋巷箪瓢岂足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物质享受的反思。诗中的“刍豢膏梁”指的是丰富的饮食,作者认为人们对这些奢华享受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然而谁又能真正找到这样的快乐呢?假如能理解礼义的真正滋味,那么即使生活在简陋的小巷里,吃着简单的饭菜,也不会为生活的困扰而忧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刍豢:刍,草;豢,饲养。指喂养牲畜的草料,引申为饮食。
- 膏梁:膏,油脂;梁,谷物。指丰盛的饮食。
- 悦尽:极致的快乐。
- 礼义:指礼节与道义。
- 陋巷:简陋的巷子,形容贫困的居住环境。
- 箪瓢:箪,盛食物的器具;瓢,盛水的器具。形容简单的生活。
典故解析:
“礼义”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观念,强调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诗中提到的“陋巷箪瓢”典出《论语》,意在说明内心的富足与外在的贫困并不矛盾,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的满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理义和道德教育为主旨,作品多反映个人修身养性及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时期,但物质追求的过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内心的空虚。诗人希望通过此诗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充实而非物质的享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诗的开头以“刍豢膏梁嗜不休”引出人们对美好饮食的追求,似乎是在描绘一种无尽的欲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反问“悦尽之乐孰能求”则揭示了这种追求的虚无和无果。诗人通过对比,指出即使在贫穷的环境中,只要懂得礼义的内涵,便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积极的思考,强调了礼义的重要性。它提醒人们,生活的质量并不完全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取决于内心的觉悟与修养。这种思想与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相吻合,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的满足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力,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通过清晰的意象和反讽的手法,陈普成功地传达了对物质享受的批判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使得这首诗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刍豢膏梁嗜不休:描述人们对丰盛饮食的无尽追求,表达出一种对物质享受的贪婪。
- 悦尽之乐孰能求:反问人们,真正的快乐又有谁能寻找到呢?暗示这些追求是徒劳的。
- 倘知礼义真滋味:如果能够理解礼义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 陋巷箪瓢岂足忧:即便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陋巷箪瓢),也不必为此感到忧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对比,强调内心的富足比外在的享乐更为重要。
- 反问:使用反问句式增强诗的哲学深度,引发读者思考。
- 比喻:将“礼义”比作“滋味”,使其更具具体感,容易引起共鸣。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满足和道德的修养比物质享受更为重要。尽管社会上物质财富的追求愈演愈烈,但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的充实与礼义的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刍豢膏梁:象征物质享受,代表人类的贪欲。
- 礼义:象征道德与精神的追求,代表人类的高尚情操。
- 陋巷箪瓢:象征简朴的生活,代表对物质的超越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刍豢膏梁”主要指什么?
- A) 简陋的饮食
- B) 丰盛的饮食
- C) 精神追求
- D) 物质贫困
-
诗中“倘知礼义真滋味”的意思是指什么?
- A) 物质享受
- B) 道德的理解
- C) 社会地位
- D) 财富的积累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物质的追求
- B) 内心的满足和道德修养
- C) 生活的苦恼
- D) 社会的繁荣
答案:
- B) 丰盛的饮食
- B) 道德的理解
- B) 内心的满足和道德修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探讨儒家思想与道德修养。
- 《静夜思》李白:反映对生活的思考与内心的感受。
诗词对比:
与唐代王维的《终南山》相比,两者都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对物质的超越。王维通过自然山水的描绘表现其隐逸思想,而陈普则通过生活的简朴和道义的理解来传达相似的哲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宋代文学史》
- 《论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