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过孤山勤上人院》

时间: 2025-02-04 15:27:54

青林蔼蔼日晖晖,薄晚凉生暑气微。

湖上清风如可载,画船十只不空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林蔼蔼日晖晖,薄晚凉生暑气微。湖上清风如可载,画船十只不空归。

白话文翻译:

青翠的树林中,阳光柔和而明亮,傍晚时分,微凉的气息中暑气渐渐消散。湖上的清风仿佛可以承载,十只画船满载而归,没有一只是空着的。

注释:

  • 青林:青翠的树林。
  • 蔼蔼:形容阳光柔和明亮的样子。
  • 日晖晖:阳光明媚。
  • 薄晚:傍晚时分。
  • 凉生:微凉的感觉产生。
  • 暑气微:暑气渐渐消散。
  • 清风如可载:形容清风非常宜人,仿佛可以承载。
  • 画船:装饰华丽的游船。
  • 不空归:指船上满载而归,没有空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法风格秀逸,尤以行书见长。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傍晚湖上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宁静安详的心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蔡襄游览孤山时,孤山位于杭州西湖附近,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诗中描绘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在夏日傍晚时分,感受到的自然美景和宁静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傍晚湖上的宁静景色。首句“青林蔼蔼日晖晖”,通过“青林”和“日晖晖”的描绘,展现了阳光透过树林的柔和景象,给人以温暖而明亮的感觉。次句“薄晚凉生暑气微”,则通过“薄晚”和“凉生”表达了傍晚时分的微凉气息,暑气渐渐消散,带来一丝清爽。后两句“湖上清风如可载,画船十只不空归”,则通过“清风”和“画船”的描绘,展现了湖上清风的宜人和画船满载而归的景象,给人以宁静和满足的感觉。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宁静安详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青林蔼蔼日晖晖”,通过“青林”和“日晖晖”的描绘,展现了阳光透过树林的柔和景象,给人以温暖而明亮的感觉。
  • 次句“薄晚凉生暑气微”,则通过“薄晚”和“凉生”表达了傍晚时分的微凉气息,暑气渐渐消散,带来一丝清爽。
  • 后两句“湖上清风如可载,画船十只不空归”,则通过“清风”和“画船”的描绘,展现了湖上清风的宜人和画船满载而归的景象,给人以宁静和满足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清风如可载”,将清风比喻为可以承载的东西,形象地表达了清风的宜人。
  • 对仗:“青林蔼蔼日晖晖”与“薄晚凉生暑气微”,“湖上清风如可载”与“画船十只不空归”,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傍晚湖上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宁静安详的心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林:青翠的树林,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 日晖晖:阳光明媚,象征着温暖和光明。
  • 薄晚:傍晚时分,象征着宁静和安详。
  • 清风:湖上的清风,象征着宜人和舒适。
  • 画船:装饰华丽的游船,象征着美好和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林蔼蔼日晖晖”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夜晚的树林 B. 阳光透过树林 C. 雨后的树林 D. 雾中的树林

  2. 诗中“湖上清风如可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D. 排比

  3. 诗中“画船十只不空归”表达了什么意思? A. 船上没有人 B. 船上满载而归 C. 船上空空如也 D. 船上人很多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也描绘了湖上的景色,与蔡襄的诗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杨万里《小池》: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小池的景色,与蔡襄的诗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与蔡襄的《七月过孤山勤上人院》:两首诗都描绘了湖上的景色,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感慨,而蔡襄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宁静安详的心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蔡襄的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蔡襄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