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僧舍闻猿》

时间: 2025-01-26 23:43:13

哀猿听未休,禅景夜方幽。

暂得同僧静,那能免客愁。

影摇云外树,声褭月中秋。

曾向巴江宿,当时泪亦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僧舍闻猿
作者:崔涂 〔唐代〕

哀猿听未休,禅景夜方幽。
暂得同僧静,那能免客愁。
影摇云外树,声褭月中秋。
曾向巴江宿,当时泪亦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作者在僧舍听到猿声的情景。哀伤的猿叫声似乎没有停止,禅意的环境在夜晚显得格外幽静。虽然与僧侣一起静坐,暂时忘却了烦扰,但又怎么能够摆脱游子心中的愁苦呢?远处的树影在月光下摇曳,猿声回荡在这个中秋的夜晚。曾经在巴江边宿泊时,自己也曾在这样的夜晚流下过泪水。


注释

字词注释

  • 哀猿:悲哀的猿猴,常用来象征孤独和离愁。
  • 禅景:指禅宗的景象,通常与宁静、超脱相关。
  • 同僧静:和僧侣一起静坐,表示一种修行的状态。
  • 客愁:旅人或游子心中的愁苦。
  • 影摇:影子摇曳,形容树影在风中摆动。
  • 声褭:声音飘荡,形容猿声在空中回响。

典故解析

  • 巴江:指巴江,位于今四川省,古时为著名的风景区,诗人可能在此经历过离愁别绪,成为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诗风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哲思性。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孤独、人生无常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秋夜,诗人在寺庙中静坐,听到猿声,勾起了他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渗透着对离愁别绪的深刻表达,反映出诗人在寺庙修行中的孤独与思索。


诗歌鉴赏

《秋夜僧舍闻猿》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吸引了众多读者。诗中描绘的秋夜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哀伤的氛围。开头两句“哀猿听未休,禅景夜方幽”,通过猿声的描写,与禅宗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虽与僧侣同坐,表面上是静谧的修行,实则心中难以摆脱的忧愁与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比,增加了情感的深度。树影和猿声的描写,更是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树影摇曳,似乎与诗人的心情相呼应。

最后两句“曾向巴江宿,当时泪亦流”,回忆起在巴江边的夜晚,泪水涌现,无疑是对过往情感的深刻反思。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和情感,展示了诗人对孤独、离愁的深刻体验,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索,读来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哀猿听未休:听到猿声,感到悲伤,表明了一种孤独的情绪。
  • 禅景夜方幽:夜晚的禅意景象显得更加幽静,暗示诗人的内心状态。
  • 暂得同僧静:表面上与僧侣共同静坐,实际上内心却难以平静。
  • 那能免客愁:即使身处宁静之中,游子的忧愁依旧挥之不去。
  • 影摇云外树:描绘了夜晚树影摇曳的景象,增添了一种诗意。
  • 声褭月中秋:猿声在月光下飘荡,增添了情感的层次感和节日的氛围。
  • 曾向巴江宿:回忆过去的经历,巴江成为情感寄托。
  • 当时泪亦流:表达了对过去情感的追忆与感伤。

修辞手法

  • 拟人:将猿声赋予人类的情感,使其更加引人共鸣。
  • 对仗:前后句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孤独愁苦,表达了游子对过往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宁静中蕴含的忧伤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悲伤,常与离愁结合。
  • :代表宁静与超然,诗人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冲突。
  • 秋夜: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情感的直接流露,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巴江”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四川
    • B. 湖北
    • C. 广西
    • D. 云南
  2. 诗人通过哪种动物的声音表达内心的孤独?

    • A. 狗
    • B. 猫
    • C. 猿
    • D. 鸟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种情感?

    • A. 喜悦
    • B. 愤怒
    • C. 离愁
    • D. 无聊

答案

  1. A. 四川
  2. C. 猿
  3. C. 离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 - 李白的这首诗同样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采用了月亮这一意象,展现了对故乡的依恋。

《月夜忆舍弟》 - 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深沉且细腻,呈现了相似的孤独与愁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