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时间: 2025-01-27 03:57:28

柳浪六桥春碧,香尘十里花风。

好是烂游浓醉后,画□阑干见小红。

红明绿暗中。

旧约涌金门道,纱笼毕竟相逢。

只恐入城归路杂,便转头树北云东。

侯门深几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破阵子
仇远 〔宋代〕

柳浪六桥春碧,香尘十里花风。
好是烂游浓醉后,画阑干见小红。
红明绿暗中。
旧约涌金门道,纱笼毕竟相逢。
只恐入城归路杂,便转头树北云东。
侯门深几重。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柳树掩映下,桥梁之间呈现出一片碧绿,香气弥漫,花香随着风飘散十里。
最美的时刻是游玩过后,醉意浓浓时,依靠在画阑干上,隐约可见小红的身影。
在红色的光辉和绿色的阴影中。
曾经的约定在金门涌现,纱笼中终究相逢。
只怕回城的路上会遇到杂乱的人群,便转过头去,望向北边的树木和东边的云。
侯门深重,几层几重。

注释:

  • 柳浪:柳树摇曳的水面。
  • 香尘:香气与尘土交织,形容花香四溢。
  • 烂游浓醉:形容游玩得尽兴,喝得酩酊大醉的状态。
  • 画阑干:精美的栏杆。
  • 涌金门:金门是指城门,涌动的人流。
  • 纱笼:轻薄的帷帐或纱窗。
  • 侯门:指高门大户,象征权贵和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仇远,字子美,号梅溪,宋代词人,曾任职于官府,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词风细腻、婉约,常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破阵子》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多有志向却难以施展的背景下。诗人在此时选择描绘春景与游玩,反映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破阵子》以春天的柳树和花香为背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游玩图景。首句“柳浪六桥春碧”,通过描绘柳树的摇曳和桥梁的交错,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接下来的“香尘十里花风”则将花香和微风结合,传达出春天的气息,令人神往。

诗中“好是烂游浓醉后”一句,表达了在游玩后的醉意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后“画阑干见小红”,小红的身影似乎隐约于美景之中,带有一丝朦胧的情感。通过这种细腻的描绘,诗人让读者感受到春游的愉悦和醉意的迷离。

然而,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归途的思考及对往昔的怀念。“只恐入城归路杂”表现出对繁华城市的无奈与恐惧,转头望向北边的树木和东边的云,仿佛在寻求一种逃避与安宁。整首词通过春日游玩与归途的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情感深邃,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柳浪六桥春碧:描绘春天柳树和桥的景色,生动且富有画面感。
  2. 香尘十里花风:花香弥漫,十里之内尽是花香四溢的景象。
  3. 好是烂游浓醉后:游玩结束后,醉意浓厚,享受这个轻松愉悦的时刻。
  4. 画阑干见小红:在画阑干旁,隐约见到小红的身影,增添了个人情感的色彩。
  5. 红明绿暗中:红色的光辉与绿色的阴影交织,形成鲜明对比。
  6. 旧约涌金门道:回忆过去的约定,仿佛在人流中相遇。
  7. 纱笼毕竟相逢:终究还是在轻纱之中相逢,带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8. 只恐入城归路杂:担心回城的路会遇到杂乱的人群,表现出对现实的担忧。
  9. 便转头树北云东:转过头去,望向宁静的自然,以寻求内心的平静。
  10. 侯门深几重:暗指权贵的生活复杂而深重,带有一丝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柳树与春天的结合,营造出生动的意境。
  • 对仗:如“红明绿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侯门”比作权贵的深重,暗示社会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景与游玩的愉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又揭示了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思考,展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的生机和柔美。
  • :连接人与自然,象征交流与过渡。
  • :美好与短暂,代表着青春与爱情。
  • 小红:似乎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爱人,带有情感的寄托。
  • 侯门:象征社会的权贵与复杂,暗示人生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柳浪”指的是什么景象? A. 柳树摇曳的水面
    B. 柳树的影子
    C. 柳树的香气
    D. 柳树的生长

  2. 填空题:诗中“只恐入城归路杂”表达了对__的担忧。

  3. 判断题:诗中小红的出现代表了诗人的爱情寄托。 (对/错)

答案:

  1. A
  2. 繁华城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破阵子》: 两首词都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李清照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而仇远则通过春日游玩展现外在环境的美。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仇远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