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江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秋风索索连江起,
暮过烟波十余里。
长芦瘦竹映渔家,
灯火渺茫寒照水。
白话文翻译:
秋风萧瑟,江面上掀起阵阵波浪,
傍晚时分,烟雾弥漫,水面看不到十里之外。
长长的芦苇和瘦弱的竹子映衬着渔民的家,
微弱的灯火在寒冷的水面上闪烁着。
注释:
字词注释:
- 索索:形容风声或环境的萧条。
- 烟波:指水面上的烟雾和波浪。
- 长芦:长的芦苇,常见于江河湖泊。
- 瘦竹:指细长的竹子,通常生长在湿润的地方。
- 渺茫:形容灯光微弱而模糊。
- 寒照:寒冷的光照映在水面上。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渔家”一词常常引起人们对渔民生活的联想,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他的诗风简练、清新,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
《松江》创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司马光闲暇时对自然的观察,结合了他对江南水乡风光的感悟,表现出一种清幽、恬淡的意境。
诗歌鉴赏:
《松江》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江边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渔家生活的深切关怀。开头描绘了秋风起时江水的波动,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似乎预示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接着,诗人用“烟波十余里”描述了傍晚时分的朦胧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感觉,这种意境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辽阔。
“长芦瘦竹映渔家”一句,细腻地描绘了江边的自然风光,同时“渔家”二字让人联想到渔民的生活,体现出诗人对平民百姓生活的关注。最后一句“灯火渺茫寒照水”,则用微弱的灯光与寒冷的水面形成对比,突显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亦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呈现了一个既美丽又略显忧伤的秋日江边画面,令人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风索索连江起:描绘秋风吹拂,江面波动的情景,给人以清冷、萧瑟的感觉。
- 暮过烟波十余里:傍晚时分,烟雾笼罩,视线模糊,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长芦瘦竹映渔家:自然景物相映成趣,渔家生活的安宁与芦苇竹子的恬淡相得益彰。
- 灯火渺茫寒照水:微弱的灯光在寒冷水面上闪烁,表现出夜晚的孤寂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烟波”比作无边的迷雾,增强了景象的朦胧感。
- 对仗:如“长芦瘦竹”和“灯火渺茫”,展现了工整的形式美。
- 拟人:通过“灯火渺茫”赋予灯火以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江边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生活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恬静而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暗示生命的无常。
- 烟波:代表着遥远与迷茫,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长芦瘦竹:体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象征着渔家生活的简单与恬淡。
- 灯火:代表着生活的希望,却又在寒冷中显得渺小,暗示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风索索”指的是什么样的天气?
A. 春暖花开
B. 秋天的萧瑟
C. 夏日炎炎
D. 冬雪纷飞 -
诗中“灯火渺茫”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温暖与欢愉
B. 孤独与宁静
C. 喧闹与忙碌
D. 激动与兴奋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环境的向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更强调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表现出一种沉重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与古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