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子高归延平 谢枋得 〔宋代〕
乱世读书少,前人教子难。 青灯尝合席,红叶趱归鞍。 梅自知春近,松应耐岁寒。 楼高新月好,后夜与谁看。
白话文翻译:
在动荡的时代,读书的机会稀少,前辈教导子女也变得困难。 青灯下我们曾同席共读,如今你带着红叶匆匆踏上归途。 梅花自知春天即将到来,松树应当能耐受严冬的寒冷。 高楼上新月如此美好,但不知后夜我将和谁一同观赏。
注释:
- 乱世:指动荡不安的时代。
- 青灯:指夜晚读书时点的灯。
- 合席:同坐一席,指共同学习。
- 红叶:秋天的叶子,这里可能象征着离别的时节。
- 趱归鞍:匆匆踏上归途。
- 梅自知春近:梅花能感知春天的临近。
- 松应耐岁寒:松树能耐受严寒,象征坚韧不拔。
- 新月:初升的月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宋代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南宋末年,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灭亡。他的诗作多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谢枋得在乱世中送别友人张子高归乡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坚韧不拔品质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乱世中的读书场景和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青灯尝合席,红叶趱归鞍”一句,既回忆了与友人共读的美好时光,又描绘了友人匆匆离去的情景,情感真挚。后两句通过对梅花和松树的描写,寄托了对友人坚韧品质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忧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世读书少,前人教子难。”:在动荡的时代,读书的机会稀少,前辈教导子女也变得困难。
- “青灯尝合席,红叶趱归鞍。”:青灯下我们曾同席共读,如今你带着红叶匆匆踏上归途。
- “梅自知春近,松应耐岁寒。”:梅花自知春天即将到来,松树应当能耐受严冬的寒冷。
- “楼高新月好,后夜与谁看。”:高楼上新月如此美好,但不知后夜我将和谁一同观赏。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自知春近”比喻梅花能感知春天的临近,“松应耐岁寒”比喻松树能耐受严寒。
- 拟人:“梅自知春近”赋予梅花以人的感知能力。
- 对仗:“青灯尝合席,红叶趱归鞍”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和期望。诗人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坚韧品质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灯:象征着读书和学习的场景。
- 红叶:象征着离别的时节。
- 梅花:象征着春天的临近和希望。
- 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灯尝合席”中的“青灯”指的是什么? A. 青色的灯 B. 夜晚读书时点的灯 C. 青色的叶子 D. 青色的马 答案:B
-
诗中“梅自知春近”中的“梅”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临近 B. 冬天的寒冷 C. 离别的悲伤 D. 友人的归来 答案:A
-
诗中“松应耐岁寒”中的“松”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临近 B. 冬天的寒冷 C. 坚韧不拔的品质 D. 友人的归来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王维《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谢枋得《送张子高归延平》: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而谢枋得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不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谢枋得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