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楚辞
作者: 王玠
忠臣遭放逐,委质湘江沉。
空馀离骚辞,万世蒙赏音。
我今未忍死,终有报国心。
扣阍且无路,写作哀怨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忠臣被放逐的悲惨命运,像屈原那样投江自尽,留下的是《离骚》那样的悲伤诗篇,流传千古。我如今还未忍心去死,心中仍怀报国之志。可是我却被困在门外,无法施展我的抱负,只能写下这悲伤的吟唱。
注释
- 忠臣:指忠诚的臣子,通常指那些为国为民付出牺牲的士人。
- 放逐:被驱逐出境或被迫离开故土。
- 湘江:指湘江,屈原投江自尽的地方,象征着忠诚与悲壮。
- 离骚:屈原所作的长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个人的遭遇。
- 蒙赏音:指诗歌的价值被后世所赞赏、传颂。
- 报国心:指对国家的忠诚和报效之心。
- 扣阍:指敲打门扇,表示无法进入。
典故解析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悲伤。屈原因直言进谏而遭到放逐,最终投江自尽,成为忠臣的象征。诗中提到湘江,暗示了屈原的忠诚与悲壮,也映射了诗人王玠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玠,字宗道,号宰相,宋代著名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著称。他的诗作多以抒情和咏史为主,常表达对国家和历史的关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王玠生平的特定历史阶段,可能是他因政治原因被贬或面临困境时,借古人屈原的遭遇表达自己的不平与抱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题楚辞》不仅仅是一首咏叹忠臣屈原的诗,更是王玠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的开头通过描绘忠臣遭放逐的悲惨命运,迅速引入了屈原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忠臣的不屈精神的敬意。湘江自古以来就是忠贞与悲壮的象征,王玠借用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忠臣的懷念与钦佩。
随后,诗人提到“离骚辞”,强调了屈原的诗作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表明了这种高尚情操能得到后世的赞赏。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深切情感,虽然身处困境,但心中依然燃烧着报国之志,显示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期望。
最后一句“扣阍且无路,写作哀怨吟”,更是将诗人的无奈与悲伤推向高潮,暗示了他在现实中遭遇的困境与对理想的追求之间的矛盾。整首诗低沉而又坚定,情感真挚,展现了王玠作为一位忠臣的无私与高尚。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忠臣遭放逐,委质湘江沉。”:忠臣被流放,最终投江自尽。
- “空馀离骚辞,万世蒙赏音。”:留下的《离骚》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
- “我今未忍死,终有报国心。”:我现在还不愿意死去,心中仍然怀有报国的愿望。
- “扣阍且无路,写作哀怨吟。”:敲打着门却无路可走,只能写下这悲怆的吟唱。
-
修辞手法:
- 对仗:“忠臣遭放逐,委质湘江沉。”: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湘江”象征忠臣的悲壮与无奈。
- 夸张:“空馀离骚辞,万世蒙赏音。”:夸大了《离骚》的影响力,突显诗人对古人的敬仰。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忠臣屈原的敬仰,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自身遭遇的无奈,反映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 忠臣:象征着忠诚与高尚。
- 湘江:象征着悲壮与舍生取义。
- 离骚:象征着对理想与信念的坚持。
- 哀怨吟:象征着无奈与悲伤的情感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湘江与哪个历史人物相关? A. 李白
B. 屈原
C. 杜甫 -
诗中“空馀离骚辞”是指什么?
A. 忠臣的遗志
B. 古代诗词的流传
C. 个人的懊悔 -
“我今未忍死,终有报国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生命的厌倦
B. 对国家的热爱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 屈原
- 《秋夕》 -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玠的《题楚辞》与屈原的《离骚》都表达了对忠臣的敬意与对国家的忧虑。但《离骚》更多地从个人情感出发,表达了屈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王玠则更侧重于对忠臣命运的反思与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楚辞》 - 屈原
- 《宋诗选》 - 宋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研究中国古代诗词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