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27 04:13:18意思解释
鹧鸪天
作者: 朱敦儒 〔宋代〕
原文展示:
不系虚舟取性颠。
浮河泛海不知年。
乘风安用青帆引,
逆浪何须锦缆牵。
云荐枕,月铺氈,
无朝无夜任横眠。
太虚空里知谁管,
有个明官唤做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人像一只无系的舟,随意漂泊在浩瀚的河海之间,不计年岁。乘风而行,何必要借助青帆?逆流而上,又何必依赖锦缆?在这无边的天空和大海中,诗人无所拘束,随意横卧,云彩是他的枕头,月光是他的毯子。无论是白天黑夜,都可以任意安睡。在这无边的虚空中,谁来管理这一切?只有那位明亮的官员,称之为“天”。
注释:
- 不系虚舟:不被系缆的空舟,象征自由。
- 取性颠:随心所欲,任性而为。
- 乘风安用青帆引:乘风而行,何必依靠蓝色的帆船。
- 逆浪何须锦缆牵:在逆流中为何还需要用绸缆来牵引。
- 云荐枕,月铺氈:以云彩作为枕头,以月光铺设毯子,形象描绘了诗人的恬淡生活。
- 太虚空里知谁管:在这无边的虚空之中,谁来管理?
- 明官唤做天:有位明亮的官员,人称为“天”,引申为自然法则或命运的掌控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敦儒,字子华,号涧泉,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婉丽的词风著称。他的诗词作品多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
创作背景: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命运的思考。诗中展现的超脱与洒脱,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极具哲理与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诗人以“虚舟”自喻,表达了对生活的随性态度,仿佛置身于无边的水域之间,任凭风浪的起伏。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舟船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洒脱不羁的生活方式,而后半部分则以云和月的意象,传达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感觉。诗人在此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构建出一幅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图景,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整首词的用词简练而富有节奏感,尤其是“云荐枕,月铺氈”的描写,既形象生动,又充满了诗意,这种对自然的亲切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境界。最后两句则引入了哲学的思考,探讨了人类与自然、命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未知的思考与无奈,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系虚舟取性颠:不被束缚的船只,随心所欲。
- 浮河泛海不知年:在河海中漂泊,不知岁月流逝。
- 乘风安用青帆引:借风而行,何必依赖帆船?
- 逆浪何须锦缆牵:逆着浪潮,何必用绸缆牵引?
- 云荐枕,月铺氈:以云为枕,以月为毯,形象化安逸。
- 无朝无夜任横眠:无论白天黑夜,随意沉睡。
- 太虚空里知谁管:在浩瀚的虚空中,谁来管理?
- 有个明官唤做天:唯有那明亮的官员,被称为“天”。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虚舟”比喻无拘无束的生活。
- 拟人:将“云”和“月”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命运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一种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舟:象征自由与无拘束的状态。
- 浮河泛海:比喻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 云荐枕、月铺氈:象征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虚舟”象征什么? A. 自由
B. 繁忙
C. 沉重
答案:A -
诗人为何不需要“青帆”? A. 因为风不大
B. 因为他追求自由
C. 因为他不喜欢帆
答案:B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明官”指的是? A. 国王
B. 命运
C. 自然法则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朱敦儒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但朱敦儒更强调自由与洒脱,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