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时间: 2025-01-10 21:50:32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作者: 岑参 〔唐代〕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笛声引发了乡愁的泪水,秋天的寒冰在马蹄下作响。
我身处异国他乡,远离故土,万里之外是胡人的天际。
整日目睹征战,连年听到鼓声和战旗的声响。
故乡的山川在哪里呢?昨天我梦见了清澈的溪水。

注释:

字词注释:

  • 晓笛:清晨吹奏的笛子,象征乡音。
  • 乡泪:思乡之情流下的眼泪。
  • 秋冰:秋天的寒冷,说明时节的凄凉。
  • 虏云外:指身处敌国之外。
  • 胡天:指北方或西方的胡人之地。
  • 鼓鼙:战争的鼓声,象征战斗的频繁。
  • 故山:故乡的山川,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 清溪:清澈的溪流,代表美好的故乡景象。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胡天”与“虏云”反映了唐代与边疆民族的冲突与关系。作者通过这样的意象来表达自己身处战乱与异乡的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生于736年,卒于799年。他的诗歌多描写边疆的自然景观与军事生活,风格苍凉而豪放,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的悲痛。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岑参的边塞生涯,正值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战频繁时期。诗人常常身处战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无奈交织在一起。

诗歌鉴赏: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边塞诗,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诗的开头以“晓笛引乡泪”引起读者的共鸣,清晨的笛声让人想起故乡的情景,泪水不禁涌出,这种情绪非常真实而动人。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异国的寒冷景象,通过“秋冰鸣马蹄”传达出孤寂与悲凉,增强了对故乡的渴望。诗中提到的“虏云外”与“万里胡天西”,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辽阔的边疆,展现出诗人身处战争的险境与对故乡的遥望。

整日目睹征战,耳边回响着鼓声,这种生活的沉重感让人心生惆怅。“故山在何处”更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最后一句“昨日梦清溪”则是对宁静美好过往的怀念,充满了诗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晓笛引乡泪:清晨的笛声唤起了乡愁,激起了泪水。
  2. 秋冰鸣马蹄:秋天的寒冰在马蹄下响起,描绘了孤寂与寒冷的境况。
  3. 一身虏云外:身在敌国的土地上,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
  4. 万里胡天西:遥望西方胡人的天际,心中充满无奈与渴望。
  5. 终日见征战:整日目睹战斗的场景,心情沉重。
  6. 连年闻鼓鼙:年复一年听到战鼓的声音,生活在战乱之中。
  7. 故山在何处:思念故乡,疑惑故乡的方位。
  8. 昨日梦清溪:梦中回忆起清澈的溪水,表达对故乡的美好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乡泪”用泪水表达思乡之情。
  • 对仗:如“终日”和“连年”,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通过“晓笛”和“秋冰”赋予自然事物以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战争生活的无奈与悲伤,展现了一种豪迈而又凄凉的情感基调。通过对比故乡的美好与战场的残酷,诗人传达出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笛:乡愁的象征,清晨的宁静与思念。
  • 秋冰:寒冷与孤独的表现,暗示秋天的凄凉。
  • 征战: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反映了历史的动荡。
  • 故山:对故乡的思念,象征归属感。
  • 清溪:宁静与美好的象征,代表诗人心中对故乡的理想化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晓笛引乡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乡 C. 愤怒

  2. 诗人提到的“秋冰”象征了什么? A. 温暖 B. 寂寞 C. 欢乐

  3. “昨日梦清溪”中的“清溪”主要代表什么? A. 战斗 B. 故乡的美好 C. 冷酷的现实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岑参的《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是描写边疆生活的作品,但岑参的作品更注重情感的表达,而王之涣则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都体现了唐诗的豪放与细腻,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岑参诗集》
  3.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