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碛外寄元撝》

时间: 2025-01-10 22:01:13

西风传戍鼓,南望见前军。

沙碛人愁月,山城犬吠云。

别家逢逼岁,出塞独离群。

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风传戍鼓,南望见前军。
沙碛人愁月,山城犬吠云。
别家逢逼岁,出塞独离群。
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

白话文翻译:

在西风中传来戍楼的战鼓声,向南望去可以看到前线的军队。沙碛上的人们在月光下感到愁苦,山城中传来犬吠的声音,似乎在呼应着天边的云彩。临近年末,离开家乡的我恰好赶上这个时节,独自一人离开了故乡的群体。到达阳关时,手中捧着白纸,写下今天的思念,远寄给你。

注释:

  • 戍鼓:戍楼的鼓声,表示边防的警戒。
  • 前军:指前方的军队。
  • 沙碛:沙漠和干燥的地方。
  • 人愁月:在沙碛上的人因月亮而生愁思。
  • 山城犬吠:山中的城镇传来犬吠声。
  • 别家:离开家乡,指与家人分别。
  • 阳关:古代著名的关口,代表着离别和思念。

典故解析:

“阳关”是古代著名的出塞之地,常被用作离别的象征。在诗中提到阳关,表明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门,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今山西省。岑参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绘战乱、边疆的景色,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感慨。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诗人远离故乡,身处边疆时,正值岁暮,内心愁苦,正是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的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通过“西风传戍鼓”引入边塞的氛围,紧接着“南望见前军”则展现出紧张的战争形势,形成了对比,突显出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愁苦。接着“沙碛人愁月”,通过描写沙漠中人们在月光下的愁苦,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最后两句“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则是诗人将思念化为文字,寄向远方的朋友,表达了他对友情和思乡之情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亲情的珍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了西风中传来的战鼓声,设定了边塞的背景。
    • 第二句通过南望前军,暗示战争的逼近,表现了边境的紧张氛围。
    • 第三句“沙碛人愁月”表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感受。
    • 第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决心以书信传达情感。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如“西风”和“南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借用意象,如“戍鼓”与“犬吠”,展示了边塞的荒凉与孤寂。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思乡和孤独的主题,表达了在边境战乱中,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与情感。

意象分析:

  • 戍鼓:象征战争与警觉。
  • :象征思念与孤独。
  • 阳关:象征离别与思乡,连接着诗人对故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阳关”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离别与思乡
    • C. 友情
  2. 诗中“沙碛人愁月”中的“人”指代谁?

    • A. 诗人
    • B. 士兵
    • C. 乡人
  3.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喜悦
    • B. 愁苦
    • C. 平静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岑参的《岁暮碛外寄元撝》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写了边疆的景象,但前者更倾向于表达思乡的情感,而后者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两者在主题与情感基调上有显著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体体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集》
  •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