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亭出鸟外,骏马系云端。
万岭窗前睥,千家肘底看。
开瓶酒色嫩,踏地叶声干。
为逼霜台使,重裘也觉寒。
白话文翻译:
在红色的亭子外,鸟儿飞出,骏马则拴在云端。
远处万岭在窗前静静伫立,千家万户在我身旁观望。
打开酒瓶,酒色清澈而鲜嫩,踩在地上,树叶发出干脆的声响。
为了迎接霜台的使者,披上厚重的裘衣也觉得寒冷。
注释:
- 红亭:指红色的亭子,是聚会、宴饮的场所。
- 骏马:指优秀的马,象征豪华与高贵。
- 万岭:形容山峦起伏,气势宏伟。
- 肘底:指身边、旁边。
- 开瓶酒:指开启酒瓶,准备饮酒。
- 嫩:清新、鲜美的意思。
- 踏地叶声干:踩在地上的树叶发出清脆的声音。
- 逼霜台使:霜台是指秋冬季节的寒冷,逼迫着霜台的使者来临。
- 重裘:指厚重的皮衣,常用于抵御寒冷。
典故解析:
“霜台”在唐代诗歌中常用来隐喻寒冷的季节,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岁月的变迁。诗中提及的“骏马”、“红亭”等意象也常见于唐代文人宴饮的场景,体现了当时的社交风俗和审美情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山,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以豪放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岑参游览虢州时,与友人端公一同宴集之际,体现了当时的宴饮文化和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宴饮为主题,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感官享受的场景。开头两句,诗人将红亭与骏马并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宴会的热闹与豪华。接着,诗人通过“万岭窗前睥,千家肘底看”展现出山峦的壮丽与人们的聚集,描绘出一种温馨的社交氛围。
中间部分,诗人描述打开酒瓶时所散发的清新气息,进一步增强了宴会的享受感。而最后两句则引入了寒冷的意象,表达了即使在欢乐的宴会上,也难免会有对时节变化的感慨。这种对比使整首诗格外有层次,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红亭出鸟外:在红亭之外,鸟儿飞翔,体现出自然的自由与生机。
- 骏马系云端:骏马被系在高处,象征着高贵与豪华的宴会场景。
- 万岭窗前睥:万山层层叠叠,窗前静谧,显示出宴会环境的宁静与壮丽。
- 千家肘底看:千家万户在附近观看,增强了社交的氛围。
- 开瓶酒色嫩:酒色清新,预示着宴会的开始与欢愉。
- 踏地叶声干:地面上的树叶发出声响,增添了宴会的生动气氛。
- 为逼霜台使:为了迎接霜台的到来,表现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 重裘也觉寒:即使披上厚重的裘衣,仍感到寒冷,反映出人生无常的哲理。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岭窗前睥,千家肘底看”,形成美妙的音韵。
- 比喻:将宴会置于自然景色之中,增强了诗的意境。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宴饮文化的追求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红亭:象征热闹与欢聚。
- 骏马:代表高贵与气派。
- 万岭:象征大自然的壮丽。
- 酒:代表欢愉与交际。
- 霜台:象征时节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亭”象征什么?
- A. 寂静
- B. 热闹
- C. 凄凉
-
“万岭窗前睥”中的“睥”字意思是什么?
- A. 看
- B. 走
- C. 笑
-
诗的最后一句“重裘也觉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无奈
- C. 失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岑参的《虢州西亭陪端公宴集》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写了自然景色与社交场景,但岑参更侧重于宴饮的热闹与生动,而王之涣则强调了壮丽的远景与豁达的心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岑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