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之京师杂别(六首选—)》

时间: 2025-04-27 06:19:38

翩与归鸿共北征,登山临水黯愁生。

江南草长莺飞日,游子离邦去里情。

五夜壮心悲伏枥,百年左计负躬耕。

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之京师杂别(六首选—)

翩与归鸿共北征,
登山临水黯愁生。
江南草长莺飞日,
游子离邦去里情。
五夜壮心悲伏枥,
百年左计负躬耕。
自嫌诗少幽燕气,
故作冰天跃马行。

白话文翻译

我与归来的鸿雁一同北上,
登上山峰,临近水边,愁苦油然而生。
江南的草木在春日里茂盛生长,黄莺在空中飞翔,
而游子却离开故乡,心中充满了离愁。
在五个夜晚,壮志未酬,感到悲伤如同伏在马厩里,
百年来的计划全都落空,辛苦耕作却未能实现理想。
我自觉诗作不足以表达燕地的气息,
所以才写下这首《冰天跃马行》。

注释

  • :轻快、轻盈地飞舞。
  • 归鸿:归来的鸿雁,常用来比喻游子的归来。
  • 黯愁:愁苦而阴暗的心情。
  • 江南:长江以南的地区,风景秀丽,气候温暖。
  • 游子:离乡在外的人。
  • 壮心:壮志、雄心。
  • 伏枥:比喻志向未酬,懊恼不已。
  • 幽燕:指古代的燕地,常用来指代北方的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景仁(1640年-1711年),字子材,号惭愧,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作品多涉及山水、游子、乡愁等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黄景仁身处异乡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及对人生理想未能实现的惆怅。在清代,社会动荡,士人多感失落,黄景仁的诗中渗透着这样的时代情绪。

诗歌鉴赏

《将之京师杂别》是一首充满离愁与乡思的诗作。诗的开篇就以“翩与归鸿共北征”引入,鸿雁既是归来的象征,也暗示了诗人心中对归乡的向往。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登山临水”这样的意象,展现了他在高处面对广阔水域时的忧愁与孤独。诗中提到的“江南草长莺飞日”则将读者带回了诗人心中那片温暖而生机勃勃的故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诗人对游子离乡的深切感受,表现出一种无奈而又沉重的情感。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壮心悲伏枥”与“百年左计负躬耕”的表述,进一步表达了对自己理想未能实现的惋惜与自责。这里的“伏枥”形象地比喻了壮志未酬的状态,深刻而有力。最后,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说自己“自嫌诗少幽燕气”,显示了他对自己作品的不满以及对故乡文化的深深怀念。通过“冰天跃马行”这一意象,诗人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尽管愁苦,却依然希望能在冰天雪地中展现自己的志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翩与归鸿共北征:与归来的鸿雁一起北上,暗示诗人对离乡的惆怅。
  • 登山临水黯愁生:登高临水,愁苦自生,表达孤独的情感。
  • 江南草长莺飞日:描绘江南春天的生机与游子的思念。
  • 游子离邦去里情:游子离开故乡,心中的乡愁更加强烈。
  • 五夜壮心悲伏枥:五个晚上,心中壮志未酬,感到悲伤。
  • 百年左计负躬耕:百年来的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懊悔。
  • 自嫌诗少幽燕气:自觉诗作无法传达燕地的情感。
  • 故作冰天跃马行:故意写出积极的诗句,以展现志向。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例如,“伏枥”比喻志向未酬;“冰天跃马行”则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豪情与决心。

主题思想
主题围绕离愁与理想未酬展开,诗人在离乡的旅途中,既有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也有对人生理想的反思和自责,整体情感基调是深沉而又带有一丝坚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归鸿:象征着归乡的愿望与思念。
  • 江南:代表着温暖、美好与安逸的故乡。
  • 草长莺飞:春日的生机,暗示着生命的希望。
  • 冰天:象征困境与挑战,但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游子”指的是: A. 归来的鸿雁
    B. 离乡在外的人
    C. 登山临水的人

  2. “五夜壮心悲伏枥”中的“伏枥”比喻了: A. 志向未酬
    B. 离愁别绪
    C. 对故乡的思念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故乡的怀念与人生理想的追求
    B. 对自然美的赞美
    C. 对历史的追溯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体现了对家人的思念与关怀。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送别》中,也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黄景仁的《将之京师杂别》则更强调个人对故乡与理想的思考与叹息,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生平与作品研究》
  • 《古诗词技巧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