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庸斋》

时间: 2025-01-24 08:24:05

挟策端平偶见遗,不旋踵已遇嘉熙。

虽闻栖楚叩墀语,不见阳城伏合时。

下殿君能和富范,上房吾愿让夷夔。

或疑廉蔺曾相避,知两翁心更有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庸斋
刘克庄

挟策端平偶见遗,不旋踵已遇嘉熙。
虽闻栖楚叩墀语,不见阳城伏合时。
下殿君能和富范,上房吾愿让夷夔。
或疑廉蔺曾相避,知两翁心更有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偶然遇见庸斋的情景。他手持书卷,正要平静地走去,忽然遇到了嘉熙。虽然听说栖楚在门前敲门的消息,但却看不见阳城那时的情景。下殿之上,您能与富范相融洽,而在上房,我愿意让位给夷夔。或许有人怀疑廉颇与蔺相如曾经避讳,但其实两位老人的心中,谁又能真正理解呢?

注释:

  • 挟策:指手持书卷,古代士人出行时常带书卷。
  • 端平:指端正、平和的态度。
  • 嘉熙:指吉祥的时光或人,可能是对某人的称呼。
  • 栖楚:指栖息在楚地的人,可能指某位名士。
  • 阳城:指阳城,可能是古代某个地名,也可引申为某种理想状态。
  • 富范、夷夔:二人皆为古代著名的贤人,富范指富弼,夷夔指夷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翚,号庸斋,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以豪放、清新见长,受到后世的推崇。他的诗风受到李白、杜甫等人的影响,擅长描写山水、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士人之间的交谊与推崇显得尤为重要。庸斋作为朋友,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其的敬意与友谊,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之间的情谊与理想。

诗歌鉴赏:

《赠庸斋》是一首表现深厚友谊的诗作。开篇即以“挟策端平”来描绘作者的从容态度,这种态度与后文中“嘉熙”的相遇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机缘与际遇。诗中提到的栖楚与阳城,象征着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下殿君能和富范,上房吾愿让夷夔。”这一句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谦让,反映了古代士人之间的礼仪与情感,体现了友谊的珍贵与尊重。“或疑廉蔺曾相避”则暗示了古代名士之间的复杂关系,尽管存在误解与避讳,但真实的情感却是深厚的,表明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信念。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友谊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宋代诗人的艺术风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挟策端平偶见遗:手中拿着书卷,偶然见到遗落的东西,暗示着一种随意与自在。
  • 不旋踵已遇嘉熙:转身间便遇到了珍贵的时光或人,强调了机缘的瞬息万变。
  • 虽闻栖楚叩墀语:虽听说栖楚在门前叩门,暗示对友人近况的关心。
  • 不见阳城伏合时:却看不见阳城那时的情景,表现出对理想状态的向往。
  • 下殿君能和富范:在殿下,您能与富范和谐共处,表达人际关系的融洽。
  • 上房吾愿让夷夔:在上房中,我愿意将位置让给夷夔,体现谦逊与礼让。
  • 或疑廉蔺曾相避:或许有人怀疑廉蔺二人曾有隔阂,暗示人际关系的复杂。
  • 知两翁心更有谁:谁能真正理解两位老人的心呢?表达出对真挚情感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不同场景与人物的对比,加深了主题的表现。
  • 象征:栖楚、阳城等意象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比喻:通过“上房”的比喻,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礼让与尊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谊的深切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复杂关系的思考,体现了古代士人之间的情谊和道德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学问与知识,代表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 嘉熙:象征美好时光,代表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缘分。
  • 栖楚、阳城:分别象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理想的境界,反映出对名士的崇敬与向往。
  • 廉蔺:象征友谊与信任,反映出士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挟策”指的是什么?

    • A. 手持书卷
    • B. 拿着剑
    • C. 手持工具
  2. 诗中提到的“嘉熙”指的是:

    • A. 一种植物
    • B. 吉祥的时光或人
    • C. 一位历史人物
  3. “下殿君能和富范”中的“和”字意指:

    • A. 和谐
    • B. 说话
    • C. 争执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王安石)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赠友人》:同样表达友谊之情,但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与寄托。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送别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理想,整体情感更为忧伤。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读》
  • 《古诗词基础知识》
  • 《刘克庄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