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夹立朝群玉,浓妆列万笄。中州不敢顿,抛在瘴云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高耸的山峰如同群玉般矗立,浓厚的云雾宛如华丽的妆饰,层层叠叠。中原的土地不敢停留,仿佛被瘴气笼罩在西方。
注释
- 夹立:并立,形容山峰并排而立的状态。
- 朝群玉:朝阳照耀着如同玉石般的山峰,形象化地描绘出山的美丽。
- 浓妆:指浓厚的云雾,如同妆饰般华丽。
- 万笄:指众多的发饰,这里用来形容云雾的层次和变化。
- 中州:指中原地区,是中国的一个文化和政治中心。
- 顿:停留。
- 瘴云:瘴气的云雾,指有害的气候或环境。
- 抛在:被抛弃或丢下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景山,宋代诗人,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生艰难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忧虑。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题江贯道山水十绝》展现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其间流露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思考。诗的开头以“夹立朝群玉”描绘了高耸的山峰,给人一种壮丽的视觉冲击,仿佛群玉在朝阳的照耀下璀璨夺目。接着“浓妆列万笄”则用浓厚的云雾装点了这幅画面,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而后两句则转向对社会的思考,“中州不敢顿”表达了诗人对中原大地的忧虑,仿佛连这片土地也因瘴气而不敢停留。最后一句“抛在瘴云西”更是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美好与苦难交织的感受,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夹立朝群玉:山峰如同玉石般的璀璨,描绘出山的巍峨和气势。
- 浓妆列万笄:华丽的云雾像浓妆一样,形象生动地渲染了山水的美丽。
- 中州不敢顿:中原大地不敢停留,传达出一种对环境的恐惧。
- 抛在瘴云西:被瘴气抛弃,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群玉,强调了其壮丽。
- 拟人:中州不敢“顿”,赋予了地理概念以人的情感。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忧虑。通过山水的描绘,诗人引发了对人生、对家国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群玉:象征着美丽与高尚,表示自然的崇高。
- 浓妆:暗示着自然的变化和多样性,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 瘴云:象征着困扰和压迫,表现了社会现实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夹立朝群玉”中“夹立”是什么意思?
- A. 并排而立
- B. 高耸入云
- C. 被围住
-
“浓妆列万笄”中“万笄”指的是什么?
- A. 无数的山峰
- B. 众多的发饰
- C. 形形色色的云
-
诗中提到的“中州”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南方
- B. 中原
- C. 北方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但更侧重于宁静的气氛和个人的修身养性。
- 杜甫的《登高》:在雄伟的自然景观中,夹杂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