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晴忆湖上》

时间: 2025-01-11 05:55:19

湖上晴烟积雪春,柳条湖水接芳新。

林莺恰恰稀逢侣,岸日晖晖低向人。

汀芷渚兰暄自碧,浴凫飞鹭晚相亲。

弄移白日思渔舸,啸倚青云愧此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晴忆湖上
湖上晴烟积雪春,
柳条湖水接芳新。
林莺恰恰稀逢侣,
岸日晖晖低向人。
汀芷渚兰暄自碧,
浴凫飞鹭晚相亲。
弄移白日思渔舸,
啸倚青云愧此身。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阳光下,湖面上烟雾缭绕,积雪融化,春意盎然。柳枝与湖水交融,映衬出新鲜的芳香。树林中的黄莺偶尔相遇,岸边的阳光照耀着人们,显得格外温暖。岸边的芷草与兰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碧绿,洗浴的野鸭与飞来的白鹭在傍晚时分亲密无间。看着白天的光景,不禁思念起那只渔船,倚靠在青云之下,心中感到对自己的惭愧。

注释:

  • 晴烟:晴天里的烟雾,指湖面上的薄雾。
  • 柳条:柳树的枝条。
  • 恰恰:正好,恰好。
  • 晖晖:明亮的样子,形容阳光照耀。
  • :水边的小洲。
  • :水中的小洲。
  • 浴凫:洗浴的野鸭。
  • 飞鹭:飞来的白鹭。
  • 弄移:玩弄,移动。
  • 啸倚:高声呼啸,倚靠。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湖边春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我身份的反思,反映出明代文人追求恬淡生活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梦阳是明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语言优美,常常融入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天的某个时刻,诗人在湖边体验自然之美,因而产生了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诗歌鉴赏:

《春晴忆湖上》是一首描绘春日湖边美景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首句“湖上晴烟积雪春”便展现了春天的暖意与湖面上清晨的薄雾,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接着,诗人描写了柳条与湖水的交融,隐喻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林莺的出现则增添了生动的气息,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汀芷渚兰暄自碧”描绘了岸边的花草,展现了春日的繁盛与美丽,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而“浴凫飞鹭晚相亲”则传达了一种和谐与宁静的意境。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则通过对渔船的思念与对自我身份的反思,表达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对生活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转变,使整首诗更具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湖上晴烟积雪春:描绘春天的湖面,清晨的薄雾与融化的雪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春天的初现。
    2. 柳条湖水接芳新:柳枝与湖水相连,渗透出春天的新鲜气息。
    3. 林莺恰恰稀逢侣:黄莺在树林中偶然相遇,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与生机。
    4. 岸日晖晖低向人:阳光洒在岸边,温暖而明亮,照耀着每一个人。
    5. 汀芷渚兰暄自碧:岸边的花草在温暖的阳光下显得更加鲜艳与生机盎然。
    6. 浴凫飞鹭晚相亲:傍晚时分,野鸭与白鹭在湖中亲密相处,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7. 弄移白日思渔舸:诗人想起了渔船,思念与自然的联系。
    8. 啸倚青云愧此身:最终,诗人对自身的反思与惭愧,感慨与自然的距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结合,增加诗的感染力。
    • 拟人:通过“林莺恰恰稀逢侣”等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惭愧,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命的感悟。

意象分析:

  • :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柳条:春天的象征,代表生命的复苏。
  • 黄莺:象征春天的到来,生机勃勃。
  • 阳光:象征温暖与希望。
  • 花草:代表自然的繁盛与美好。
  • 渔船:象征对生活的追求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湖上晴烟”是指什么?

    • A. 雨天的湖面
    • B. 晴天的湖面
    • C. 雪天的湖面
  2. “柳条湖水接芳新”中的“芳新”指的是什么?

    • A. 花香
    • B. 新鲜的空气
    • C. 新的生命
  3. “浴凫飞鹭”中“飞鹭”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鱼
    • B. 一种鸟
    • C. 一种花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梦阳的《春晴忆湖上》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但李梦阳更侧重于自然的和谐美,而杜甫则在春天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