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次韵》

时间: 2025-02-04 16:15:47

酒醒愁难醒,春归客未归。

莺啼花雨歇,燕立柳风微。

世路多殊辙,人生贵识机。

低头饱一粟,仰首愧云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春次韵
酒醒愁难醒,春归客未归。
莺啼花雨歇,燕立柳风微。
世路多殊辙,人生贵识机。
低头饱一粟,仰首愧云飞。

白话文翻译:

酒醒后愁绪依然难以消除,春天虽已回来,但朋友却还未归。黄莺啼鸣声中,花下的细雨已经停歇,燕子在微风中停立于柳树上。世间的道路多种多样,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抓住机遇。低头看见一粒米,仰头却感到为云天高远而羞愧。

注释:

  • 酒醒愁难醒:酒醒了但心中的愁苦难以消散。
  • 春归客未归:春天已经回到大地,但朋友却仍未归来。
  • 莺啼花雨歇:黄莺在鸣叫,花下的雨停了。
  • 燕立柳风微:燕子在微风中停在柳树上。
  • 世路多殊辙:人生的道路各有不同的选择。
  • 人生贵识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把握机会。
  • 低头饱一粟:低下头看到一粒米,意指生活的贫乏。
  • 仰首愧云飞:仰望天空,感到为自己的渺小而羞愧。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结合,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生卒年不详),字季真,号复古,宋代诗人,以词风清新、意境深远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和人生哲理,常流露出淡淡的忧愁和对时光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末,作者可能正处于酒后回忆往昔,感到朋友未归的孤独与惆怅之际,同时又思考人生的机遇与选择。

诗歌鉴赏:

这首《晚春次韵》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和对人生的反思。开头两句“酒醒愁难醒,春归客未归”,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酒醒后不仅身体清醒,心灵的忧伤却依然萦绕。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朋友的缺席让人感到格外孤单。

接下来的“莺啼花雨歇,燕立柳风微”描绘了一幅春日的美丽画面,黄莺的啼鸣和细雨的停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伤感的氛围。诗人在这里将自然景色与自己内心的感受融为一体,显示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感。

“世路多殊辙,人生贵识机”,则引导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他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各有不同,重要的是要懂得把握机会。这种哲理性的思考使得整首诗超越了单纯的抒情,增添了深度。

最后的“低头饱一粟,仰首愧云飞”则是一种自我反思,低头看见一粒米,感受到生活的贫乏;仰望天空,却又因自己渺小而感到羞愧。这一对比不仅加深了诗的情感,还引发读者对人生与理想、现实与追求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酒醒愁难醒:酒醒之后,愁苦依旧难以消解。
  • 春归客未归:春意盎然,但心爱的朋友却未曾归来。
  • 莺啼花雨歇:黄莺在春花中啼鸣,细雨悄然停息。
  • 燕立柳风微:燕子在微风中栖息于柳树,恰似春日的宁静。
  • 世路多殊辙:世间的道路各有不同,象征人生的多样性。
  • 人生贵识机:人生最重要的是识别和把握机遇。
  • 低头饱一粟:低下头看见一粒米,象征生活的拮据与贫乏。
  • 仰首愧云飞:仰望高空,因自己的渺小与无能而感到羞愧。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莺啼花雨歇”,将自然物拟人化,增添情感色彩。
  • 对仗:如“低头饱一粟,仰首愧云飞”,对仗工整,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用“云飞”象征梦想与理想的高远,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对人生机遇的思考以及对自我处境的反思。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对人生的感慨,体现出浓厚的哲理性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享乐与愁苦。
  • :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象征美好与生机。
  • :象征自由与归属。
  • :象征生活的艰辛与现实。
  • :象征理想与追求。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加深了主题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春归客未归”是指什么? A. 春天来了,朋友却没有回来
    B. 春天已经过去
    C. 朋友回来了
    D. 春天没有到来

  2.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A. 酒
    B. 燕子
    C. 粟米
    D. 柳树

  3. 诗中的“仰首愧云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豪
    B. 羞愧
    C. 快乐
    D. 忧愁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春夜喜雨》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戴复古的《晚春次韵》相比,杜甫的《春望》同样通过春天的景象抒发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两首诗都通过春天的意象反映作者内心的感受,但戴复古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而杜甫则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表达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