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无雨雪而有雷》

时间: 2025-01-27 04:05:13

万物久如渴,三冬一向晴。

时无腊雪下,夜有瑞雷鸣。

休咎占天意,悲欢见物情。

山禽何所感,烂熳作春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物久如渴,三冬一向晴。
时无腊雪下,夜有瑞雷鸣。
休咎占天意,悲欢见物情。
山禽何所感,烂熳作春声。

白话文翻译

万物在寒冬季节中久渴得不到滋润,三冬却一直晴朗。
这个时节没有腊雪飘落,夜晚却有祥瑞的雷声作响。
不要因天气变化而占卜吉凶,悲欢离合只是自然之情。
山中的鸟儿感受到什么呢?它们在悠扬的春声中欢快地歌唱。

注释

  • 万物久如渴:万物长时间没有水分,像渴求一样。
  • 三冬一向晴:指的是整个冬季都是晴天,天气异常。
  • 腊雪:腊月的雪,通常指冬季的雪。
  • 瑞雷:带有吉祥意义的雷声。
  • 休咎:不必占卜吉凶。
  • 悲欢见物情:人的情感在自然现象中得到体现。
  • 烂熳:形容春天的生机勃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复古(约961年-1049年),字希声,号复古,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于诗词创作,风格多样,语言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常表现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影响显著。作者通过描写异常的气候现象,表达对自然变化以及人们情感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一冬无雨雪而有雷》是一首通过描绘冬季气候异常来反映自然与人情的诗作。诗中开头两句“万物久如渴,三冬一向晴”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干旱的冬天,仿佛万物都在渴求雨露滋润,这种对自然的敏锐观察直指人心。接着,诗人提到“时无腊雪下,夜有瑞雷鸣”,将没有降雪的冬季与雷声相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传达出一种不和谐的自然现象。

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哲理性地反思了这种天气变化的意义。他说“休咎占天意,悲欢见物情”,告诫人们不必过于迷信气候的变化,更应理解自然的规律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句“山禽何所感,烂熳作春声”则把自然界中的生灵与春天的气息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希望与生机。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气候的描绘,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自然变化面前人类情感的微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物久如渴,三冬一向晴:自然界在干旱中苦苦等待,三个月的冬天都是晴朗的,没有雨水。
  2. 时无腊雪下,夜有瑞雷鸣:在这个时节,腊月的雪没有降下,但却能听到夜晚的雷声,给人一种奇异之感。
  3. 休咎占天意,悲欢见物情:不要过于依赖天气来推测吉凶,人的悲欢离合是自然情感的体现。
  4. 山禽何所感,烂熳作春声:山中的鸟儿感受到什么呢?在这春日的气息中欢快地鸣唱。

修辞手法

  • 对比:晴天与腊雪、雷声与干旱形成强烈对比,突显自然的异样。
  • 拟人:将“山禽”赋予感受,表现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异常现象的观察与反思,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提示人们应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然的变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物:代表自然界的生灵与植物,象征生命力。
  • :象征着干旱与期盼,体现出自然的无情。
  • 瑞雷:象征着吉祥与希望,暗示着未来可能的变化。
  • 春声:象征着希望与生机,体现出自然的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腊雪”指的是哪个季节的雪?

    • A. 春季
    • B. 冬季
    • C. 秋季
    • D. 夏季
  2. 诗人提到的“瑞雷”代表什么?

    • A. 恶劣天气
    • B. 吉祥的雷声
    • C. 普通的雷声
    • D. 冬雷
  3. 诗中“悲欢见物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观?

    • A. 人与自然的无关
    • B. 人的情感与自然现象的关联
    • C. 对天气的迷信
    • D. 绝望的情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人情,但更倾向于对国家动乱的忧虑;而戴复古的《一冬无雨雪而有雷》则更关注自然气候对生命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变化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戴复古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