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其六 和张文伯》

时间: 2025-01-24 19:20:37

竹外梅花,檀心玉颊春初透。

一池风皱。

妙语天生就。

有个人人,袅娜灵和柳。

君知否。

目成心授。

何日同携手。

意思解释

点绛唇 其六 和张文伯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原文展示:

竹外梅花,檀心玉颊春初透。一池风皱。妙语天生就。有个人人,袅娜灵和柳。君知否。目成心授。何日同携手。

白话文翻译:

在竹子掩映下,梅花悄然绽放,犹如初春的心情透出那粉嫩的面颊。微风拂过池塘,泛起层层涟漪。天生的妙语自然而然流出。那个人,如同春柳般轻盈妩媚。你可知晓?我的目光与心意都已传达。何时能够携手共度良辰美景呢?

注释:

  • 竹外:指竹子外面,暗示环境幽静。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春天的到来。
  • 檀心玉颊:比喻女子的心思和容颜,清新脱俗。
  • 风皱:指风吹动水面,泛起涟漪。
  • 袅娜:形容女子的姿态柔美。
  • 携手:比喻携手共度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字君实,号子华,宋代词人,擅长词作,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其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春天,正值梅花盛开之际,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期待,或许是对某个女子的倾慕及交往的渴望。

诗歌鉴赏:

《点绛唇 其六 和张文伯》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透过清丽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细腻感受。开篇以“竹外梅花”引入,竹子和梅花的搭配暗示了一种隐秘而又芬芳的美,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接着,“春初透”则传达出一种新生的气息,春天的来临象征着爱情的萌芽,充满希望。

“妙语天生就”不仅描绘了爱情的自然流露,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无须过多修饰的真诚交流。接下来的“袅娜灵和柳”则将女子的形象比作柳树,轻盈而柔媚,仿佛在舞动中展现出无尽的魅力。这种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既有细腻的观察,又蕴含了深厚的情感。

整首词以“君知否”引出对方的回应,表现出一种情感的期待和渴望,最后以“何日同携手”结束,表达了对未来共同生活的憧憬。这种由内而外的情感流露,使整首词充满了生动的情感和细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外梅花: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竹子与梅花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春的清新与高雅。
  • 檀心玉颊春初透:通过对女子心思和容颜的比喻,表达了春天带来的美好情感。
  • 一池风皱:用自然景象描绘情感的波动,象征内心的起伏。
  • 妙语天生就: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无需刻意修饰。
  • 有个人人,袅娜灵和柳:形象化地表现了心上人柔美的姿态。
  • 君知否:表现出一种对心意传达的期望。
  • 目成心授:眼神与心意的交汇,体现情感的默契。
  • 何日同携手: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柳树等自然景物与情感结合,增加诗的意境。
  • 拟人:通过“妙语天生就”赋予语言生命,体现情感的自然流露。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爱情与春天的主题展开,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待,展现了诗人敏感细腻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梅花:代表坚强与纯洁的爱情。
  • :象征希望与新生。
  • :柔美与妩媚的女性形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竹外梅花”主要象征什么?

    • A. 高洁
    • B. 友谊
    • C. 财富
  2. “袅娜灵和柳”描绘的是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女子的姿态
    • C. 春天的风景
  3. 诗中反复强调的“何日同携手”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期待
    • C. 疑惑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将王之道的《点绛唇 其六》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对比,均表现了对爱情的细腻描绘,但李清照的词更显女性的柔弱与期盼,而王之道则通过春天的意象展现了一种更为积极向上的情感。两者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上各有特色,展现了宋代词人对爱情的不同理解与表现。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之道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