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莲社陆道师归镜湖别业》

时间: 2025-01-25 05:20:20

一锡横飞下镜湖,头颅老去世缘疏。

庭栽竹少堪容鹤,池种莲多不碍鱼。

满室香云经尽后,半窗明月定回初。

陶潜懒入东林社,在在青山可结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莲社陆道师归镜湖别业
作者: 张羽 〔明代〕

一锡横飞下镜湖,
头颅老去世缘疏。
庭栽竹少堪容鹤,
池种莲多不碍鱼。
满室香云经尽后,
半窗明月定回初。
陶潜懒入东林社,
在在青山可结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陆道师归隐的情景。开头提到他手持锡杖,像是飞下镜湖,暗示他将要离开尘世。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感到人与世间的缘分越来越淡薄。庭院中栽种的竹子,难以容留仙鹤,而池塘中种植的莲花,却不会影响鱼儿的游动。室内的香云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窗外的明月依然会回归。陶渊明不愿去东林社聚会,他宁愿在青山之中安居乐业,享受隐士生活。

注释:

  • 锡杖:道士手持的杖,象征道教的身份。
  • 缘疏:缘分变得疏远,表示对世俗生活的淡漠。
  • 容鹤:指能够容纳仙鹤的空间。
  • 香云:香气缭绕的云雾,象征着幽静的境界。
  • 陶潜:陶渊明,东晋著名隐士,以归隐山林而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羽,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隐逸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正值文人归隐之风盛行,许多文人选择逃避官场生活,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宁静。陆道师与诗人的友谊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成为这首诗的创作动因。

诗歌鉴赏:

张羽的《送莲社陆道师归镜湖别业》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隐士的生活,传递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诗中通过“锡杖”、“竹”、“莲”、“鱼”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恬静而自然的环境,反映了陆道师的归隐选择。尤其是“陶潜懒入东林社”一句,直接引入陶渊明的隐逸精神,强调了对世俗繁华的不屑与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表达了深邃的情感,呈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暗示人在喧嚣世界中的寻求归属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锡横飞下镜湖:道士手持锡杖,似乎飞下湖边,象征着他即将离开世俗。
  2. 头颅老去世缘疏: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与世间的联系逐渐疏远。
  3. 庭栽竹少堪容鹤:庭院中竹子稀少,难以容纳仙鹤,暗示生活的简朴。
  4. 池种莲多不碍鱼:池塘中种植的莲花,不妨碍鱼儿游弋,体现自然和谐。
  5. 满室香云经尽后:室内的香气在经历波折后依旧浓郁。
  6. 半窗明月定回初:窗外的明月依然会回归,象征时间的轮回与不变。
  7. 陶潜懒入东林社:引用陶渊明,表现对社交生活的厌倦。
  8. 在在青山可结庐:在青山之间建造草庐,体现隐逸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锡杖比作飞下的物体,表现道士的出尘。
  • 对仗:如“满室香云,半窗明月”,形成和谐的音韵。
  • 引用:引用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增强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环境,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锡杖:象征道教和隐士身份。
  • :象征坚韧与清雅。
  • :象征洁净与高洁的品格。
  • :象征生命的自由与自然和谐。
  • 明月:象征恒久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一锡横飞”中,“锡”指的是什么? A. 金属物品
    B. 道士的杖
    C. 一种香料
    D. 水中的波纹

  2. 诗中提到的“陶潜”是谁? A. 明代诗人
    B. 东晋隐士
    C. 唐代书法家
    D. 宋代画家

  3. 全诗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怨恨
    B. 归隐与淡泊
    C. 追求权力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张羽与陶渊明的诗作都强调归隐与自然的和谐,但张羽的语言更为清新细腻,而陶渊明则更注重内心的哲学思考。两位诗人在隐逸主题上有共鸣,但风格和表达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研究》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