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横山归偶成》

时间: 2025-04-27 08:16:22

杖藜如向碧空行,路转松杉面面声。

遗庙香残人少到,古台仙去草閒生。

都缘世念多时绝,不但尘襟逐境清。

却上小舆归寓舍,晚峰明暗紫烟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横山归偶成
作者:张镃 〔宋代〕

杖藜如向碧空行,
路转松杉面面声。
遗庙香残人少到,
古台仙去草閒生。
都缘世念多时绝,
不但尘襟逐境清。
却上小舆归寓舍,
晚峰明暗紫烟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横山归来的途中,手杖拄着,向着碧蓝的天空行走,沿途听到松树和杉树的阵阵声响。路过一座遗留下来的庙宇,香火渐渐冷却,人迹稀少;古老的台阶上,仙人已去,只有野草在安静地生长。人们都因为对世事的思虑而与过去的念头渐行渐远,这不仅仅是因为尘世的烦恼而使心境变得清净。最终,诗人乘坐小轿车回到住处,暮色中的山峰在紫烟的笼罩下,显得明暗交错。


注释

  • 杖藜:用藜草做的手杖,表示诗人年长或有些疲惫。
  • 碧空:指晴朗的天空。
  • 松杉:松树和杉树,常用以描绘山林的景色。
  • 遗庙:指遗留下来的庙宇,说明人迹罕至。
  • 香残:香火熄灭,表示庙宇冷清。
  • 古台:古老的台阶或平台。
  • 草闲生:荒草自由生长,表现了环境的宁静和荒凉。
  • 尘襟:尘世的烦恼和牵挂。
  • 小舆:小轿车,古代常用的交通工具。
  • 晚峰:傍晚的山峰。
  • 紫烟:晚霞或山间的雾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伯璋,号静斋,宋代诗人。他的诗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淡泊。

创作背景
此诗产生于张镃归来的途中,可能是在他游历横山之后的一次随感。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世事纷扰的思考与对自然宁静的向往,反映了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对内心平和的渴求。


诗歌鉴赏

《自横山归偶成》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归途中所见所感,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事的淡然。这首诗从开头的“杖藜如向碧空行”便设下了一个悠然自得的基调,描绘了诗人拄着手杖,向着清澈的天空走去,给人一种身心舒畅的感觉。接着,诗人描述了沿途的松杉,声音如同自然的乐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遗庙香残人少到,古台仙去草闲生”两句,描绘了一个荒凉的景象,庙宇香火已断,游人稀少,历史的沉淀在此刻显得格外浓厚。这不仅昭示了世事的兴衰,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此时的诗人似乎对世事已经看淡,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接下来的“都缘世念多时绝,不但尘襟逐境清”,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明白,内心的清净并不单纯是逃避尘世,而是超越世俗的纷扰,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这种思考使得诗歌不仅仅是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最后两句“却上小舆归寓舍,晚峰明暗紫烟横”则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诗人在归家的路上,目视晚山,夕阳西下,紫烟缭绕,展现出一种温柔而又深邃的自然之美,似乎在告诉我们,尽管世事多变,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是永恒的。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杖藜如向碧空行:手杖拄着,似乎在向着天空走去,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
  • 路转松杉面面声:转弯的路上听到松杉的声音,传达出自然的静谧与和谐。
  • 遗庙香残人少到:庙宇的香火已冷,人迹稀少,暗示历史的沧桑。
  • 古台仙去草閒生:古老的平台上,仙人已去,只有草木自由生长,表现出一种无常与淡泊。
  • 都缘世念多时绝:因世俗的念头多而难以放下,揭示了人心的复杂。
  • 不但尘襟逐境清:不仅仅是尘世的烦恼让心境清净,表明内心的一种超脱。
  • 却上小舆归寓舍:乘小轿车回到住所,显示出归家的安宁。
  • 晚峰明暗紫烟横:黄昏的山峰在紫烟中隐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乐曲,表达诗人与自然的共鸣。
  • 对仗:如“香残人少到,古台仙去草閒生”表现出诗人的工整与对称之美。
  • 拟人:赋予草木以生命,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淡泊,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传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杖藜:象征诗人年长与淡泊,也隐喻人生的旅程。
  • 碧空:代表心灵的开阔与自由。
  • 松杉:象征自然的和谐美。
  • 遗庙:代表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
  • 古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类的追忆。
  • 晚峰:象征归属与宁静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杖藜”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药材
    B. 一种手杖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食物

  2. “遗庙香残人少到”中的“香残”意指什么?
    A. 香火旺盛
    B. 香火冷却
    C. 香味浓郁
    D. 香火持久

  3. 诗人的心境最终趋向于?
    A. 纷扰与烦恼
    B. 安宁与清净
    C. 喜悦与欢笑
    D. 迷茫与困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 李白《庐山谣》: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镃《自横山归偶成》王维《鹿柴》: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张镃更偏向于内心的哲思,而王维则更注重景色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王维与张镃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