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损戒二首
作者:洪咨夔 〔宋代〕
河魨行水底,志在全其生。
缒绠激使怒,拍浮拾彭亨。
触来不自制,天君失和平。
惩忿当如山,一静弭百争。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河底的鱼在水中游动,心中只想保全自己的生命。
用绳索激怒了它,结果它狂暴地拍打着水面,像是在浮游。
一旦受到触动就无法自我控制,天上的神明也因此失去了和谐。
对愤怒的惩戒应该如同高山一般坚定,只有静止下来才能平息百种争斗。
注释
字词注释:
- 河魨:一种生活在水底的鱼,象征脆弱与无助。
- 缒绠:指用绳索来牵引或激怒。
- 激使怒:刺激鱼的怒气。
- 拍浮拾彭亨:形容鱼在水面上翻腾的样子,彭亨可能指水波荡漾。
- 天君:指天上的神明,象征天意或自然法则。
- 惩忿:惩罚愤怒。
- 弭:平息、消除。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天君失和平”,可以理解为对自然法则和社会和谐的反思。古时人们常用自然界的现象来比喻社会中的人事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字公度,号浩然,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曾任职于官府,因其诗词清新脱俗而受到当时文人士子的推崇。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社会动荡、纷争频繁的时期,诗人意在通过描写自然界的现象,反映人们在纷争中失去理智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诗歌鉴赏
《损戒二首》以自然界的鱼为喻,通过描绘鱼在水中激动的状态,反映出人们在愤怒和冲突中的无助与失控。诗的开篇提到“河魨行水底”,设定了一个安静的环境,鱼的游动本是自然的状态,但当受到外界刺激后,它失去了自我控制,表现出愤怒和狂暴。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展示了人类在愤怒面前的脆弱和无奈。
第二联“缒绠激使怒,拍浮拾彭亨”则直接描绘了鱼被激怒后的狂乱状态,仿佛在提醒我们:即使是微小的刺激,也可能引发巨大的反应。接着,诗人进一步抒发对社会和平的渴望,提出“惩忿当如山”的理念,意在强调惩戒愤怒、平息纷争的重要性。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情绪管理和社会和谐的问题,展现了洪咨夔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魨行水底:描述鱼在水底游动,暗示着一种自然的状态。
- 志在全其生:鱼的本能是求生,体现了生存的本能。
- 缒绠激使怒:外力的刺激,表明人类行为对他者的影响。
- 拍浮拾彭亨:鱼在愤怒中失去控制,象征人类在情绪激动时的表现。
- 触来不自制:一旦被触动就无法控制,反映出人性的脆弱。
- 天君失和平:即便是天神也无法维持和谐,暗示了社会的动荡。
- 惩忿当如山:惩戒愤怒需要像高山一样坚定,传达出理智的重要性。
- 一静弭百争:强调平静能化解纷争,传递出和平的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鱼的状态比作人类情绪的失控。
- 拟人:赋予鱼以情感,象征人类的愤怒。
- 对仗:如“惩忿当如山,一静弭百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愤怒与和平的主题,呼吁人们在面对冲突时应保持冷静,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魨:象征脆弱与无助的生命。
- 缒绠:象征外在的诱惑和刺激。
- 天君:象征自然法则和社会理性的象征。
- 山:象征坚定与不动摇的理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河魨在水中游动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安静
B. 生命的脆弱
C. 社会的和平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惩忿当如山”意在表达什么?
A. 愤怒是不可避免的
B. 需要坚定的态度来对待愤怒
C. 和平是难以实现的
答案:B -
“一静弭百争”强调了什么?
A.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B. 平静能化解争斗
C. 愤怒是人类的本能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探讨宁静与思念的情感。
- 《夜泊牛津》杜甫:表达对动荡时代的思考。
诗词对比:
洪咨夔的《损戒二首》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样呈现了情感的激烈与社会的动荡,但《琵琶行》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损戒二首》则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便于对比学习。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提供对古诗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 《诗经》:古代诗歌的经典,帮助理解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