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
时间: 2025-02-04 16:10: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系舟孤山脚,曳杖聊意行。
三贤已仙去,丹青俨南荣。
由来作诗苦,鼎峙太瘦生。
碑板摘奇艳,银钩出金声。
湖山久寂寥,谁能作斯人。
白话文翻译:
我将船系在孤山脚下,拄着拐杖随意漫步。
三位贤人已然升天,画作依旧在南荣山中端庄。
自古以来作诗是个苦差,像鼎一样瘦弱的生命。
碑石上刻画的奇异花纹,像银钩一样发出金色的声音。
湖山长久以来寂寥冷清,谁能成为这样的诗人呢?
注释:
- 系舟:把船系好,停靠。
- 孤山:指的是西湖中的孤山,风景名胜。
- 曳杖:拄着杖,慢慢行走。
- 三贤:指历史上著名的三位贤者,可能是指王羲之、谢安等。
- 丹青:这里指绘画。
- 鼎峙:比喻诗歌的地位,如同鼎一样矗立。
- 碑板: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石碑,代表艺术。
- 银钩出金声:比喻艺术作品的精美,能引起人的共鸣。
- 斯人:指诗人,或有才华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字梦得,号白沙,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文章,作品多以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其作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八月,作者与同舍友人游览西湖,受到湖光山色的启发,表达了对历史贤人的怀念及对当代文人境遇的思考。
诗歌鉴赏:
《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是一首充满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思的诗作。诗人通过游览西湖,感受到自然之美与历史的沧桑,继而引发对诗歌创作的思索。开篇“系舟孤山脚,曳杖聊意行”展现了诗人悠闲的游览状态,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对“三贤”的追忆中,表现了对历史伟人的敬仰与叹息,流露出一种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由来作诗苦,鼎峙太瘦生”则表达了诗人对创作艰辛的自省,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需要经历痛苦的思考与沉淀,才能形成“鼎峙”的作品。后两句则通过“碑板摘奇艳,银钩出金声”来描绘艺术的美感,暗示诗歌和绘画的完美结合。
最后一句“湖山久寂寥,谁能作斯人”则是全诗的感慨,湖山的静谧与人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感受到时代的孤独与对伟大创造者的渴望。这种强烈的孤寂感引发读者的深思,使得整首诗在优美的景色中渗透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系舟孤山脚:将船停靠在孤山脚下,展现出悠闲的游览状态。
- 曳杖聊意行:拄着拐杖随意散步,表现轻松自在的心情。
- 三贤已仙去:怀念历史上的三位贤人,感叹其已去世。
- 丹青俨南荣:南荣山的画作依旧庄重,呼应历史的流逝。
- 由来作诗苦:作诗自古以来都是一件艰辛的事情。
- 鼎峙太瘦生:诗歌的创作如同瘦弱的生命,立足艰难。
- 碑板摘奇艳:石碑上的刻画如同美丽的花纹,代表艺术。
- 银钩出金声:形容艺术作品的精美,令人心动。
- 湖山久寂寥:湖山长久以来寂静无声,感到孤独。
- 谁能作斯人:感叹当代无人能与昔日伟人相提并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鼎峙”比喻诗歌的地位。
- 对仗:如“系舟孤山脚,曳杖聊意行”。
- 夸张:如“银钩出金声”,形容艺术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历史贤人的怀念,以及对当代文人创作艰辛的感慨,体现出诗人对艺术的追求与对时代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山:象征孤独与静谧。
- 三贤:代表历史的智慧与精神。
- 丹青:象征艺术的高雅。
- 湖山:代表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诗中“系舟”指的是: A. 将船停靠
B. 划船
C. 观景
D. 钓鱼 -
“三贤已仙去”中的“三贤”可能指的是: A. 三位诗人
B. 三位画家
C. 三位历史贤者
D. 三位音乐家 -
诗人对创作的感受是: A. 轻松愉快
B. 艰辛苦楚
C. 无所谓
D. 充满灵感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八月二十日与馆中同舍游西湖作》同样表达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慨,但前者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后者则是对个人创作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