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丞事挽词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1 14:15:01

铨材今秀孝,较德古沉冥。

已悟桃花理,犹翻贝叶经。

妙观存述造,阴德有平停。

今夜稽山道,天沉处士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铨材今秀孝,较德古沉冥。
已悟桃花理,犹翻贝叶经。
妙观存述造,阴德有平停。
今夜稽山道,天沉处士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个人(可能是凌丞)的追思与怀念。诗中提到,今天的人才与孝道显得格外突出,而古代的德行却显得沉寂无声。已然领悟了桃花的道理,仍然在翻阅佛教的经典《贝叶经》。在对事物的深刻观察与总结中,阴德得到了平衡与安定。今晚在稽山的道路上,天空中隐约可见那位隐士的星星。

注释:

  • 铨材:指人材的评估和选拔,今秀孝意指当代人才的表现。
  • 桃花理:桃花象征着美好,可能指代对人生道理的领悟。
  • 贝叶经:佛教经典,意指古老的智慧与教义。
  • 阴德:暗中的品德,指不为人知的善行。
  • 稽山:地名,可能是指隐居的地方。
  • 处士星:可能指代隐士,象征高洁的人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胜仲,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合哲理与自然,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对凌丞的悼念中,表达了对他品德与才华的赞美,以及对其逝去的惋惜之情。诗人在诗中通过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反映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四联体,语句简练而意蕴深厚。开头两句以对比的方式,突显了当代人才的优秀与古代德行的沉寂,表现了诗人对人才和德行的深刻思考。接着,诗人通过描写桃花与贝叶经,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与对佛教智慧的追求,体现了道与德的结合。最后两句则通过描写稽山的宁静与处士星的隐晦,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的氛围。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自然元素和哲理思考,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的“天沉处士星”不仅是对凌丞的悼念,更是对隐士高洁人格的向往与敬仰,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铨材今秀孝:当代的人才在孝道上表现得尤为出色。
  2. 较德古沉冥:与古代相比,德行却显得更加沉寂,难以显现。
  3. 已悟桃花理:已然领悟了桃花所象征的人生哲理。
  4. 犹翻贝叶经:仍然在翻阅佛教的经典,寻求更深的智慧。
  5. 妙观存述造:在深刻的观察与总结中,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6. 阴德有平停:内心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安定的状态。
  7. 今夜稽山道:今夜在稽山的道路上思索。
  8. 天沉处士星:仰望天空,隐士的星星渐渐沉入夜空,象征着无限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今秀孝”与“古沉冥”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度。
  • 意象:桃花与贝叶经的意象,分别象征着人生哲理与佛教智慧。
  • 隐喻:“处士星”隐喻高洁的品德,传达了追求理想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凌丞的追思,表现了对人才与德行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敬仰,探讨了人性、道德与智慧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美好与青春,暗指人生的哲理与理想。
  • 贝叶经:象征古老的智慧,体现了对佛教教义的尊重。
  • 阴德:代表内心的道德修养,暗示人应有的内在修为。
  • 处士星:象征着隐士的高洁人格,体现人对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桃花”象征什么?

    • A. 美好与青春
    • B. 悲伤与失落
    • C. 财富与权势
  2. “阴德”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 A. 显而易见的德行
    • B. 隐秘的道德修养
    • C. 社会地位的象征
  3. 诗人通过“天沉处士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隐士的羡慕
    • B. 对逝去的人的怀念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但着重于个人情感,而《凌丞事挽词二首》则更加注重对道德与智慧的探讨。
  • 《春江花月夜》:通过自然景观抒发情感,与本诗在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的主题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总览》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