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景齐归平阳二首》

时间: 2025-04-28 08:07:43

每忆东瓯郡,柑花入梦香。

市人无索服,田妇亦红妆。

鲎蟹丰渔户,犀珠聚{左纟右集}商。

年登犹足乐,何必殢钱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杜景齐归平阳二首
方回〔宋代〕

每忆东瓯郡,柑花入梦香。
市人无索服,田妇亦红妆。
鲎蟹丰渔户,犀珠聚左纟右集商。
年登犹足乐,何必殢钱塘。

白话文翻译:

每当想起东瓯郡,柑橘花的香气便飘入梦中。
市民不再追求奢华,田间的妇女也都打扮得红妆丽质。
海鲜丰盈在渔家,珍珠犀角在市场上交易繁忙。
年岁增长依然能享乐,何必过分沉迷于钱塘的繁华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柑花:柑橘树的花,象征着丰收和美好。
  • 索服:追求奢侈的衣服。
  • 田妇:田间的妇女,通常指农家女性。
  • 鲎蟹:指一种海鲜,寓意丰收。
  • 犀珠:指珍贵的珠宝,象征财富。
  • :沉迷,过于依赖。

典故解析

  • 东瓯郡:指的是东瓯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气候适宜,常出美果和佳品。
  • 钱塘:钱塘江,因水产丰富而闻名,常被用来象征富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回,字君相,号退庵,南宋时期的诗人和学者,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韵悠长著称。他关注社会民生,作品常反映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方回送别友人杜景齐时,表达了对东瓯郡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平静生活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及个人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东瓯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好。开头两句,通过“柑花入梦香”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仿佛让人置身于春日的果园中,感受到那种静谧与美好。随后,诗人以“市人无索服”转入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表达了人们对奢华的无欲无求,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田妇的“红妆”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活的生气,展现了劳动女性的美丽与自信。

接下来提到的“鲎蟹丰渔户”,则是对东瓯郡富饶的写照,渔家丰收的景象让人倍感欣慰。“犀珠聚左纟右集商”,则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繁荣与富饶。在诗的结尾,诗人抒发出对生活的感慨,认为年岁增长依然可以享受生活的乐趣,不必过于追求钱塘的繁华,这种思想反映了对简朴生活的赞美与对物质追求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每忆东瓯郡,柑花入梦香。

    • 诗句通过“忆”字传达思念之情,东瓯郡的柑花香气令人陶醉,象征着美好记忆。
  2. 市人无索服,田妇亦红妆。

    • 市民不再追求奢华而是追求简单的生活,田间的妇女打扮得鲜艳,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自信与美丽。
  3. 鲎蟹丰渔户,犀珠聚左纟右集商。

    • 描绘了东瓯郡海产丰富,市场繁荣的景象,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4. 年登犹足乐,何必殢钱塘。

    • 最后提出一种生活哲学,强调享受生活的乐趣比追求物质财富更为重要。

修辞手法

  • 本诗使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运用清新的意象与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意更加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繁华物质生活的反思,强调了简朴生活的价值与乐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柑花:代表了自然的美好与丰收。
  • 市人:象征着社会风气的变化。
  • 田妇:体现了劳动的美与自信。
  • 鲎蟹:象征着丰收与生活的富饶。
  • 犀珠:代表财富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东瓯郡”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江南
    B. 西北
    C. 东南

  2. 诗人对“钱塘”的态度是?
    A. 赞美
    B. 反思
    C. 忽视

  3. “田妇亦红妆”中的“红妆”指的是什么?
    A. 传统服饰
    B. 节日装扮
    C. 劳动女性的美丽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方回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在对自然与生活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但方回更强调社会与生活的平衡,而李白则多表现个人的孤独与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方回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