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三首》

时间: 2025-01-26 23:33:45

偶有茅檐潩水阴,近依城市浅非深。

幽居每自比陈寔,古学何人贵杜林。

邻父时来陪小饮,儿曹颇解续微吟。

前年仅了春秋传,後有仁人知我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有茅檐潩水阴,
近依城市浅非深。
幽居每自比陈寔,
古学何人贵杜林。
邻父时来陪小饮,
儿曹颇解续微吟。
前年仅了春秋传,
後有仁人知我心。

白话文翻译:

偶尔有茅草屋檐下的雨水滴落,
靠近城市的地方水浅而不深。
我常常在幽静的居所中自比于陈寔,
古代学问何人能看重杜林的学识?
邻居偶尔来陪我小酌,
孩子们也能稍微接续吟诗。
前年我刚刚完成《春秋》的传记,
后来又有仁人了解我的心意。

注释:

  • 茅檐:茅草搭建的屋檐。
  • 潩水:指雨水滴落的声音。
  • 幽居:指隐居、安静的生活环境。
  • 陈寔:指东汉学者,因隐居而被称道。
  • 杜林:杜林是古代的一个学者,诗中提到其学问被忽视。
  • 邻父:邻居的长辈,表示尊称。
  • 儿曹:指小孩们。
  • 春秋传:指《春秋》及其传记,春秋时期的历史记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涧溪,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在诗歌、散文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诗词和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春深三首》是苏辙在隐居生活期间创作的,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及对古代学问的思考。在诗中,他通过描绘自然和生活,表达了对学问的追求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诗歌鉴赏:

苏辙的《春深三首》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代儒学的敬仰。诗中开篇以“偶有茅檐潩水阴”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居住环境,透出一股自然的清新气息。接着,诗人以自己的幽居生活与旁人的生活状态做对比,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幽居每自比陈寔”,将自己与古代隐士相提并论,既是自谦也是对前人的敬仰。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古代学问的价值,感叹如今谁能真正重视杜林的学问。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生活中的小确幸,邻居的陪伴和孩子们的吟唱,展示了一种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诗人在此中找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

最后两句则是对自己追求学问的反思,表达了对理解和支持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思索和对古代文化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有茅檐潩水阴:描绘了雨水滴落在茅草屋檐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近依城市浅非深:暗示自己居住地的环境,与城市的喧嚣形成对比,突出隐居的清幽。
  • 幽居每自比陈寔:诗人将自己与古代隐士相比,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认同与向往。
  • 古学何人贵杜林:质疑当代对古代学问的重视程度,表现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 邻父时来陪小饮:描写邻里之间的温暖关系,体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
  • 儿曹颇解续微吟:表现出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 前年仅了春秋传:提到自己完成的学术著作,反映出个人的努力与追求。
  • 後有仁人知我心:渴望有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出现,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居生活比作古代隐士,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邻父时来陪小饮,儿曹颇解续微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檐:象征隐逸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 潩水:代表自然的声音,传达出宁静的氛围。
  • 陈寔:象征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
  • 杜林:象征被忽视的学问和文化传承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隐士是谁? A. 苏轼
    B. 陈寔
    C. 杜林

  2. “偶有茅檐潩水阴”中的“潩水”指什么? A. 太阳
    B. 雨水
    C. 风

  3. 诗人对古代学问的态度是什么? A. 崇尚与重视
    B. 轻视与忽略
    C. 不明确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苏辙与王维的作品,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辙更侧重于隐居生活的社交关系,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孤寂与自我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