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归石湖》
时间: 2025-01-26 07:45: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雾朝暾绀碧烘,
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
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
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
无数鸣蜩翠扫空。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雾气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绚丽多彩,
横塘的西岸与越城的东面相望。
行人走在稻花的上面,
孤独的白鹭栖息在菱叶之间。
我脚下的路是熟悉的,
偶尔见到邻居时让我心里一惊。
我当初亲手种下的斜桥柳,
如今无数的蝉鸣在碧空中回荡。
注释:
- 晓雾:清晨的雾气。
- 朝暾:晨曦,指早晨的阳光。
- 绀碧:深蓝色的碧色,形容水面色彩。
- 横塘:指横亘的池塘。
- 菱叶:水面上生长的菱角的叶子。
- 信脚:信任自己的脚步,意指熟悉的路。
- 惊心:感到惊讶、心中一震。
- 斜桥柳:栽种在斜桥旁的柳树。
- 鸣蜩:蝉鸣声,象征夏天的气息。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斜桥柳”可能是诗人个人的回忆与乡愁,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柳树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离别和思念,诗人通过柳树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云溪,宋代诗人、词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乡村生活,情感真挚,语言清新。
创作背景:
《初归石湖》创作于诗人归家的途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晨雾下的乡村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而亲切的情感。
诗歌鉴赏:
《初归石湖》是一首以清晨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透过诗人的视角传达出浓郁乡愁的诗作。开篇通过“晓雾朝暾绀碧烘”描绘了清晨的朦胧与色彩,给人以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感觉。诗人将横塘的水边与越城的景象相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接下来的“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描绘出行人走在稻田间,白鹭栖息于菱角叶中,生动展现了乡村的生机与宁静,令人感受到一种亲切的自然气息。诗人通过“信脚自能知旧路”表达了对故乡的熟悉,暗示着诗人深厚的乡愁情感。
最后两句“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则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推向高潮,斜桥柳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诗人心灵深处的寄托。鸣蜩声声,既是夏日的象征,也是对往昔的回忆,与诗人的心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情之暖,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雾朝暾绀碧烘:清晨的雾在阳光照耀下显得色彩斑斓,渲染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 横塘西岸越城东:描绘了横塘的西岸与越城的东面,展示了地理环境和诗人对故乡的熟悉。
- 行人半出稻花上:行人在稻田间穿行,生动展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 宿鹭孤明菱叶中:白鹭独自栖息在菱角叶中,添加了自然的灵动和静谧。
- 信脚自能知旧路:熟悉的路让诗人倍感亲切,显示了对故乡的依恋。
- 惊心时复认邻翁:偶遇邻居让诗人心中一震,反映了人际关系的温暖。
- 当时手种斜桥柳:提到自己亲手种的柳树,表现了对往事的怀念。
- 无数鸣蜩翠扫空:蝉鸣声声,象征着夏日的气息,增强了诗的氛围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绀碧烘”形象比喻晨雾的色彩,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 拟人:将白鹭描绘成“孤明”,赋予其情感,提升了诗的意境。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雾:象征着清新、宁静,代表着新生的希望。
- 稻花:象征着丰收与美好生活,传递出农村的生机。
- 白鹭:代表着孤独与宁静,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柳树:象征着离别与思念,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 鸣蜩:象征着夏天的气息,增强了季节的氛围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主要是在什么时间? A. 黄昏
B. 清晨
C. 正午
D. 夜晚 -
“行人半出稻花上”中“行人”是在什么地方行走? A. 山中
B. 河边
C. 稻田
D. 城市 -
诗中提到的“宿鹭”指的是什么动物? A. 乌鸦
B. 白鹭
C. 麻雀
D. 鹦鹉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初归石湖》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意境的渲染,而后者更强调个人情感与乡愁的表达。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则通过描写春天的气息和景物,表现了对新生的期待,与《初归石湖》的思念情绪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范成大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理解《初归石湖》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