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与群公过慈》

时间: 2025-01-10 22:20:41

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

雪融双树湿,沙闇一灯烧。

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

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
雪融双树湿,沙闇一灯烧。
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
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

白话文翻译:

兴致勃勃地相邀而来,在僧侣的房子里度过了黄昏与清晨。
雪水融化,树木变得湿润,沙地上昏暗中只亮着一盏灯。
竹子之外是低矮的山上塔,藤蔓之间隔着小桥。
回家时如同有些懒惰,世俗的烦恼已然消散。

注释:

  • 乘兴:指兴致勃勃地去做某事。
  • 僧房:指僧侣的居住处。
  • 湿:形容树木被雪融化后的水分浸润。
  • 沙闇:沙地在昏暗中的情景。
  • 竹外山低塔:指竹林外的低矮山上的塔,描绘环境。
  • 藤间院隔桥:指藤蔓间的小院与小桥,表现出一种隔离的美感。
  • 俗虑:世俗的烦恼或顾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他的诗风豪放,常描绘北国风光和边塞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雪后,描绘了一次与友人、僧侣相聚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诗歌鉴赏:

《雪后与群公过慈》是一首描写雪后与友人聚会情景的诗。诗的开篇用“乘兴忽相招”,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兴致勃勃地与友人相聚,仿佛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诗中提到“僧房暮与朝”,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安逸的气氛。随着雪的融化,树木湿润,环境的变化在诗中得到了体现,既有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展现了一个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山、塔、桥等自然与建筑的结合,体现出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两句“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则以一种淡淡的惆怅结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释然与超脱,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是岑参诗歌中的一颗明珠。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乘兴忽相招:兴致勃勃地被邀请,传达出一种快乐的心情。
  2. 僧房暮与朝:在僧侣的房子里度过了黄昏与清晨,表现出与友人相聚的悠闲时光。
  3. 雪融双树湿:雪融化后,树木变得湿润,描绘出雪后的美丽景象。
  4. 沙闇一灯烧:沙地上昏暗中只亮着一盏灯,营造出一种宁静、朦胧的氛围。
  5. 竹外山低塔:竹林外有低矮的山和塔,展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6. 藤间院隔桥:藤蔓间的小院与小桥,表现出一种隔离的美感。
  7. 归家如欲懒:回家时感到有些懒惰,流露出一丝不舍。
  8. 俗虑向来销:世俗的烦恼已然消散,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沙闇一灯烧”与“竹外山低塔”,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意象:雪、树、灯、山、塔等意象的运用,构成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雪后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烦恼的释然,传达出一种闲适、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洁与宁静。
  • :代表生命与生机。
  • :象征温暖与希望。
  • :象征稳重与永恒。
  • :象征连接与隔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雪融双树湿”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树木干枯
    • B. 树木湿润
    • C. 树木开花
    • D. 树木凋零
  2. “归家如欲懒”表达了诗人回家的心情是?

    • A. 兴奋
    • B. 沮丧
    • C. 懒惰
    • D. 忧伤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岑参的《雪后与群公过慈》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岑参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王维则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岑参诗集》
  3. 《唐代诗人研究》
  4.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