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
郭外山色暝,主人林馆秋。
疏钟入卧内,片月到床头。
遥夜惜已半,清言殊未休。
君虽在青琐,心不忘沧洲。
白话文翻译:
在岐州北郊的严给事的别业中宿夜,
外面的山色渐暗,主人在林间的馆舍里秋意浓。
稀疏的钟声传入卧室,明月照在床头。
漫漫长夜已过去一半,清谈仍未结束。
君虽身在青琐之地,心中却始终不忘沧洲的故乡。
注释:
- 郭外:指城郭之外。
- 山色暝:山的颜色在黄昏时分显得模糊。
- 林馆:林中的别墅或馆舍。
- 疏钟:稀疏的钟声。
- 片月:明亮的月光。
- 遥夜:漫长的夜晚。
- 青琐:指青色的宫门,暗指世俗生活。
- 沧洲:指诗人所思念的故乡或象征着理想之地。
典故解析:
“青琐”与“沧洲”形成对比,前者代表着王朝的权势与世俗的生活,后者则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与归属。此对比常见于古代文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及对自由理想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以豪放激昂、描绘边塞风光著称。其作品多反映战争、征战士兵的艰苦与壮志,同时也流露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岑参任职于岐州的时期,作者在北郭的严给事别业中宿夜,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与友人交谈的愉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与孤独,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情感波动。开头“郭外山色暝”描绘出一种深秋的景象,外界的静谧与内心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诗中“稀疏的钟声”和“片月”共同构建出一个宁静的夜晚氛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内心的孤寂。随着“遥夜惜已半”的出现,诗人对于时间的感慨愈发明显,夜晚的漫长让人更加思念故乡。最后,尽管身处他乡,心中对故乡的牵挂始终未减,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无奈的思乡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珍重,也有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郭外山色暝”:在郭外的山色渐渐暗淡,暗示夜幕降临,环境的变化反映出诗人的情感。
- “主人林馆秋”:主人在秋天的林中别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气氛。
- “疏钟入卧内”:钟声传入卧室,营造出一种孤寂的夜晚感。
- “片月到床头”: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陪伴。
- “遥夜惜已半”:漫长的夜晚已经过去了一半,诗人感到时间的漫长与惆怅。
- “清言殊未休”:与友人的清谈仍未停止,表现出友谊的温暖。
- “君虽在青琐”:朋友身处繁华之地,暗指世俗的生活。
- “心不忘沧洲”:尽管身在青琐,心中却始终惦记着故乡,表现出深厚的乡愁。
-
修辞手法:
- 对比:“青琐”与“沧洲”的对比,形成情感的张力。
- 意象:山色、钟声、月光等意象的运用,构建出诗的氛围和情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友谊的珍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同时也折射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山色: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孤独。
- 钟声:代表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琐碎。
- 月光:象征思念与孤独的伴侣。
- 青琐与沧洲:分别代表世俗的繁华与理想的归属,形成鲜明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郭外山色暝”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日出
- B. 黄昏
- C. 雨天
- D. 晴天
-
诗人提到的“青琐”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山水
- B. 世俗生活
- C. 朋友的住所
- D. 故乡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友谊的珍惜
- D. 对人生的感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静夜思》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岑参 vs 王之涣:两位诗人都描绘了边塞的壮丽与孤独,但岑参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达,而王之涣则更多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岑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