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啼索饭》

时间: 2025-01-22 18:21:02

饱暖君恩岂不知,小儿穷惯只长饥。

朝朝听得儿啼处,正是炊粱欲熟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儿啼索饭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饱暖君恩岂不知,小儿穷惯只长饥。
朝朝听得儿啼处,正是炊粱欲熟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你难道不知道在温饱的生活中,有多么的恩惠吗?而那些贫穷的孩子总是习惯于饥饿。每天早晨听到孩子的哭声,正是锅里米饭快要熟的时候。

注释:

  • 饱暖:温饱,指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 君恩:对生活富足的人的恩惠。
  • 穷惯:习惯于贫穷的生活。
  • 儿啼处:孩子哭泣的地方。
  • 炊粱:煮米饭,指做饭的过程。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反映了宋代社会中贫富差距的现象,尤其是对儿童的关怀和对贫困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延之,号诚斋,浙江婺州人,南宋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和贫富差距加大,使得诗人对儿童的困境产生深刻的思考,意在引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

诗歌鉴赏:

《儿啼索饭》体现了杨万里对儿童生存困境的深刻关怀。诗中前两句“饱暖君恩岂不知,小儿穷惯只长饥”将富足与贫穷的对比鲜明地展现出来,抨击了社会对贫困儿童的漠视。诗人通过“儿啼”这一形象,表现出无辜儿童的苦楚,这一呼唤不仅仅是对食物的索要,更是对温暖和关爱的渴望。最后两句“朝朝听得儿啼处,正是炊粱欲熟时”则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巧妙地将儿童的哭声与炊饭的时机联系起来,暗示着生活中的不公与对比:即使在丰盛的时刻,也有孩子在饥饿中哭泣,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心痛。整首诗以简单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饱暖君恩岂不知:你生活在富足中,难道不知道这份温饱的恩惠吗?
  • 小儿穷惯只长饥: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孩子们早已习惯于饥饿的生活。
  • 朝朝听得儿啼处:每天早晨听到孩子们在哭泣的地方。
  • 正是炊粱欲熟时:正是米饭快要熟的时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饱暖”与“穷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题。
  • 拟人:将孩子的哭声与生活的无情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儿童饥饿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无奈与批判,传递出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怀。

意象分析:

  • 儿啼:象征无辜与苦难,代表着贫困儿童的生活状况。
  • 炊粱:象征富裕与温饱,反映出良好的生活条件与贫困之间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景色
    b) 贫富差距
    c) 爱情故事

  2. “饱暖君恩岂不知”中的“君”指的是?
    a) 朋友
    b) 生活富足的人
    c) 政府

  3. 诗中提到的“儿啼”主要反映了什么?
    a) 孩子的快乐
    b) 孩子的饥饿
    c) 孩子的玩耍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关注贫困与人道主义,描绘了困境中的人们。
  • 白居易的《卖炭翁》:通过一位卖炭翁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无奈与悲哀。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儿啼索饭》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关注社会问题,但前者更聚焦于儿童的饥苦,而后者则是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两者都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