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折槛朱云谏未休,一封曾斩佞臣头。犹怜不入先朝议,遗恨山河绕雍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的关注与思考。诗中提到的“折槛朱云”指的是一种劝谏的行为,暗示着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诗人依然在呼吁对不公正现象的反对。诗人曾经以一封信斩断了佞臣的权势,然而如今他依然感到遗憾,因为他所珍惜的理想未能在当朝实现,山河的壮丽与历史的沉重让他倍感遗憾。
注释:
- 折槛:折断的栏杆,引申为劝谏或阻止不当行为。
- 朱云:可能指代某种高贵的云彩,象征着理想与正义。
- 佞臣:指谄媚的臣子,历史上常被视为害国之人。
- 遗恨:留有遗憾,未能实现的理想或目标。
- 雍州:古地名,代表着历史的厚重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约1086-约1140),字君复,号梦得,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自幼聪颖,才华横溢。他在诗词创作中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尤其关注社会政治,作品中常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北宋末年,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对政治腐败和奸臣当道的愤懑之情在诗中得以体现。诗人通过回忆过去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和对历史的沉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关注与思考。开头的“折槛朱云谏未休”,不仅暗示了诗人持续的劝谏与努力,也表露出一种无奈与悲伤。诗中提到的“佞臣”二字,更是道出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诗人虽曾通过一封信斩断了佞臣的权势,但却无法改变历史的悲剧与遗憾。尤其是“犹怜不入先朝议”,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理想未能实现的深切惋惜,仿佛历史的山河在他心中留下了无尽的遗恨,回荡在雍州的上空。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深刻,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与政治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折槛朱云谏未休:意为诗人不断劝谏,折断栏杆阻止不正之事,朱色的云彩象征理想与正义。
- 一封曾斩佞臣头:诗人通过一封信的力量,曾经斩断了谄媚之臣的权势,体现了个人的勇气与决心。
- 犹怜不入先朝议:诗人感到遗憾,自己所信仰的理想未能被采纳,未能进入当朝的决策之中。
- 遗恨山河绕雍州:历史的遗憾与无奈如山河一般环绕,使诗人倍感沉重。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采用工整的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使用“朱云”、“山河”等意象,象征理想与历史的沉重负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与对历史的深切思考,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云:象征正义与理想的云彩,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 佞臣:代表政治腐败与阴暗势力,反映出诗人的愤怒。
- 山河:象征历史与现实的沉重,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佞臣”指的是什么?
- A. 英雄
- B. 谄媚的臣子
- C. 忠臣
-
诗人对过去的理想感到怎样?
- A. 开心
- B. 遗憾
- C. 无所谓
-
诗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哪个方面?
- A. 自然景色
- B. 家庭生活
- C. 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 杜甫《春望》:表现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与思考。
诗词对比:
- 岳珂与杜甫的作品均关注政治,但岳珂更强调个人的理想与遗憾,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悲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岳珂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