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闲居》

时间: 2025-01-10 19:25:19

独坐高秋晚,萧条足远思。

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

万种尽闲事,一生能几时。

从来疏懒性,应只有僧知。

意思解释

晚秋闲居

作者:张籍(唐代)

原文展示

独坐高秋晚,萧条足远思。
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
万种尽闲事,一生能几时。
从来疏懒性,应只有僧知。


白话文翻译

在这高秋的傍晚,我独自坐着,周围显得萧条,心中充满了遥远的思绪。因为家境贫寒,常常害怕有客人来访;随着年纪的增长,更加怜惜自己的儿子。人生中的琐事多得数不胜数,但一生能有多少时光呢?我向来性情疏懒,这样的性格,恐怕只有和尚才能理解。


注释

  • 独坐:独自坐着,表现出孤独的状态。
  • 高秋:指的是深秋的季节,寓意萧瑟和思考。
  • 萧条:形容环境冷清、凋零的样子。
  • 足远思:心中充满了遥远的思考。
  • 家贫:家庭贫困,生活拮据。
  • 常畏客:常常害怕有客人上门,可能因为家境不佳。
  • 身老转怜儿:年纪渐长,愈加怜惜自己的孩子。
  • 万种尽闲事:人生琐事繁多。
  • 一生能几时:一生的时间有限。
  • 疏懒性:性情懒散、疏于打理。
  • 应只有僧知:这种性格恐怕只有和尚才能理解,暗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典故解析

  • “应只有僧知”:暗指僧人的生活方式,强调超脱于世俗的追求,表达一种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籍,唐代诗人,字希声,号季白,主要以诗歌见长,尤其以五言诗著称。他的诗风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张籍晚年,时值秋季,诗人身处晚秋的环境中,内心感受到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他对人世无常的感悟,以及对家庭、儿女的关怀。


诗歌鉴赏

《晚秋闲居》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在秋季傍晚独处时的深沉思考。诗的开头以“独坐高秋晚”点出时间和空间,营造出一种清冷而萧条的气氛。高秋的傍晚,意味着余晖渐逝,万物凋零,正是引发思索的最佳时刻。

“家贫常畏客”一句,表现出诗人因家境贫寒而对客人来访的畏惧,暗含对社会交往的无奈和担忧。诗人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此展露无遗,反映出他对物质生活的关注与无奈。

“身老转怜儿”,则揭示了诗人随着年龄增长后对儿女的怜惜与关怀,表达了一种父爱的深沉与无奈。诗人在“万种尽闲事”中感受到人生琐事的繁杂,而“从来疏懒性”则显示了他对生活态度的自省与反思。

整首诗在简洁的文字中,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淡然。张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孤独而又深邃的思考,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反思,也是对人生普遍命题的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独坐高秋晚:表现出孤独和沉思的境地。
  2. 萧条足远思:环境的萧条引发了更深的思考。
  3. 家贫常畏客:揭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恐惧。
  4. 身老转怜儿:表达了对家人,尤其是儿子的关心与怜惜。
  5. 万种尽闲事: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数不胜数。
  6. 一生能几时: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7. 从来疏懒性:自我反省性格的懒散。
  8. 应只有僧知:暗示对超脱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独坐高秋晚”与“萧条足远思”,形成平衡。
  • 排比:用“万种尽闲事”增强了语气与情感的深度。
  • 隐喻:将生活琐事比作繁杂的“万种”,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孤独、贫困、父爱和人生的短暂,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一种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秋: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凋零。
  • 萧条:反映内心的孤独与环境的冷清。
  • 家贫:体现生活的艰辛与对人际关系的恐惧。
  • 怜儿:表达父爱的深沉与对家庭的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家贫常畏客”所表达的情感是? A. 喜悦
    B. 无奈
    C. 期待
    D. 愤怒

  2. “万种尽闲事”中的“万种”指的是什么? A. 家庭琐事
    B. 自然景象
    C. 人生烦恼
    D. 个人爱好

  3. 诗人提到的“疏懒性”主要是指什么? A. 对生活的热情
    B. 对世事的淡然
    C. 对工作的认真
    D. 对家庭的责任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白居易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张籍的《晚秋闲居》更侧重于对生活琐事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淡然。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两首诗都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古诗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