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后池寄友》

时间: 2025-01-10 22:38:42

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

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

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

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寺后池寄友
作者: 张籍 〔唐代〕

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
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
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
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夏日景象:寺庙与野水相连,池水幽静清澈,繁茂的树木为荷花提供荫蔽,偶尔有水鸟鸣叫。溪水在岸边分流,淙淙的水声环绕着小岛。伴随僧人的钟声与磬声结束,月光洒落在池面上,显得格外明亮。然而,友人却未能如约而至,远望东北的高城,心中更加感到孤独与寂寞,尤其此时心中满是无法言说的惆怅。

注释

  • :安静、深远的意思。
  • 繁木:繁茂的树木。
  • :遮蔽,指树木的荫凉。
  • 水禽:水鸟,指生活在水边的鸟类。
  • 通溪:溪水流通之处。
  • 钟磬:寺庙中敲击的钟和磬。
  • 盈盈:满满的样子,这里指心中的惆怅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约766-830),字维城,晚唐诗人,曾任太常博士、太常卿等职,作品以五言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田园风光和寂寞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夏季,诗人身处寺庙后池之畔,心中思念友人,正值孤寂之时,借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孤独与思念的主题。

诗歌鉴赏

《野寺后池寄友》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夏日场景,诗中展现的自然景观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形成鲜明对比。开篇的“佛寺连野水”勾勒出一个田园式的景象,接着通过“池幽夏景清”展示了这个环境的宁静与清新。繁茂的树木和盛开的荷花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而“时有水禽鸣”则增添了一丝灵动,暗示着生命的存在。

随着诗情的深入,诗人开始感受到孤独。在“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中,寺庙的钟声与磬声结束,夜幕降临,月光洒落在池面,显得格外明亮,却无法驱散诗人心中的寂寞。最后两句“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表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孤独感加重。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内心的情感变化,表现了对友人未至的惆怅,情感细腻而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佛寺连野水:描绘出佛寺与自然水域相连的情景,展现出幽静的环境。
  • 池幽夏景清:池水清澈,夏日的景色宁静而清新。
  • 繁木荫芙蕖:繁茂的树木为荷花提供荫蔽,构成生动的画面。
  • 时有水禽鸣:水边偶尔传来水鸟的鸣叫,增加了动感。
  • 通溪岸暂断:溪水在岸边的流动被暂时割断,暗示着孤独的感受。
  • 分渚流复萦:小岛周围的水流环绕,象征着思念的不断回旋。
  • 伴僧钟磬罢:随着寺庙的钟声和磬声结束,夜晚的宁静降临。
  • 月来池上明:月光照耀在池面上,光明与寂静形成对比。
  • 友人竟不至:友人没有如期到来,心中感到失落。
  • 东北见高城:远望东北的高城,象征着思念之地。
  • 独游自寂寞:独自游玩,感到孤独。
  • 况此恨盈盈:心中满是无法释怀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如“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工整而富有韵律。
  • 拟人:水禽鸣叫,赋予自然以生命,使环境更具韵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孤独的对比,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无奈,展现了深沉的情感。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寂寞,使得主题更加突出,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佛寺:象征宁静与心灵的归宿。
  • 野水:自然的象征,代表生命与自由。
  • 荷花:清丽脱俗,象征纯洁与美好。
  • 月光:象征光明与希望,同时也映照出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A) 荷花
    B) 水鸟
    C) 星星
    D) 树木
    答案:A, B, D

  2. 诗人对友人的感情是: A) 高兴
    B) 失落
    C) 愤怒
    D) 忧伤
    答案:B, D

  3. 诗中“月来池上明”表达的情感是: A) 欢乐
    B) 宁静
    C) 孤独
    D) 愤懑
    答案:B,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1. 张籍《野寺后池寄友》与杜甫《月夜忆舍弟》

    • 两首诗均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之情,但《月夜忆舍弟》更强调了家庭的思念,情感更为深沉而浓烈。
  2. 张籍《野寺后池寄友》与李白《静夜思》

    • 都描绘了月光下的孤独感,但李白的诗更注重个人的思乡之情,而张籍则结合了自然景色与友谊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